卡卷网
当前位置:卡卷网 / 每日看点 / 正文

有哪些东西是被过度设计(over-designed)的?

作者:卡卷网发布时间:2025-05-13 23:14浏览数量:1次评论数量:0次

上海地铁,从大概十年前开始,尝试使用电子显示屏来代替传统的灯箱式导向标识。

我们以龙阳路站 7 号线站厅往 2 号线的换乘通道的入口处为例,也就是下图中粉色箭头的位置和方向。

有哪些东西是被过度设计(over-designed)的?  第1张

该位置的电子导视如下图:

有哪些东西是被过度设计(over-designed)的?  第2张

2024 年,龙阳路站对电子导视又升级改造了一次[1],新导视的设计更精致,会滚动显示不同信息,每三秒换一次页面。

依然以同一位置为例,该位置的电子导视如下图。该屏幕上会循环滚动九页信息。我将九页信息拼接起来一起展示。

有哪些东西是被过度设计(over-designed)的?  第3张

但是,我认为这样的电子导视,是非常被「过度设计」的。


此导视位于换乘通道的入口处,它的任务就是告知乘客「我是否应该进入这个通道」。

而且,从站厅进入这条通道是一个转角。乘客们转过弯来看到这块导视,如果维持着原来的步行速度,就需要在几秒内立刻做出决定,不然就要走过这块导视、走进通道了;如果在导视前驻足慢慢阅读,就会造成拥堵,甚至安全隐患,因为此处客流量大、速度快、方向混杂。所以,它需要让乘客「一眼」就能看懂信息。

综上,这块牌子的任务是:让乘客一眼就能看出是否应该进入这个通道。

所有与该任务无关的信息,都不应该展示,或者起码是弱化。

目前,该电子导视显示了四点信息:

  • 可换乘的线路
  • 可到达的出口
  • 步行的距离和时间
  • 乘客守则

我来给这四点信息与我们任务的相关性评个分:

  • 可换乘的线路 - 100分
    • 这当然是最重要的信息。你必须知道这条通道可以通往的线路,才能决定自己是否应该进入。换乘通道就是干这个用的。
  • 可到达的出口 - 99分
    • 这和第一点其实不分伯仲。扣一分的原因是,出口在站外也是联通的,你其实可以随便找个出口出去,再通过社会道路走到你本来想去的出口,而不一定非要走站内换乘通道。但如果你要换乘线路,就必须在站内换乘通道进行。
  • 步行的距离和时间 - 50分
    • 能知道自己要走多远和多久当然很好,但这个信息并不会改变你是否应该进入这个通道。如果你的目的地车站在 2 号线上,那你就必须要去换乘 2 号线,不管你要走 5 米还是 500 米,你都一样要走。所以,我给出的评分是不及格。
  • 乘客守则 - 0分
    • 不仅没人看,而且根本不应该鼓励乘客看。要是乘客真的在拥挤处认真阅读这种冗长信息,对效率和安全都是隐患。

所以,这块导视应该仅保留「可换乘的线路」与「可到达的出口」两个信息。「步行的距离和时间」信息可以换一种形式展示。「乘客守则」应该直接删除。


这块导视对「可换乘的线路」与「可到达的出口」两个信息的展示比较独特,它是将「可换乘的线路」与「位于其站体的出口」成组展示的。

龙阳路这一站,

  • 2, 3, 6 出口位于 2 号线站体、
  • 10, 11 出口位于 16 号线站体、
  • 12, 13, 17 出口位于 18 号线站体。

因此,这块导视:

  • 将「2 号线」与「2, 3, 6 出口」放在同一页面展示、
  • 将「16 号线」与「10, 11 出口」放在同一页面展示、
  • 将「18 号线」与「12, 13, 17 出口」放在同一页面展示。

这个设计确实很别出心裁,但我觉得完全没有必要,因为──

第一,线路和出口的对应关系并不能对「是否应该进入这个通道」的判断作出贡献。

  • 一位要去换乘 2 号线的乘客,他在乎的只是这个通道能不能通往 2 号线。至于哪些出口是属于 2 号线站体的,这个信息对他没有任何影响。
  • 一位要从 6 号口出站的乘客,他在乎的只是这个通道能不能通往 6 号口。至于 6 号口是属于几号线站体的,这个信息也对他没有任何影响。

第二,它其实还会让乘客对「是否应该进入这个通道」的判断更加困惑。

在「换乘」的情况下,问题还比较小。

比如,一位乘客要去换乘 16 号线。他走到此处,看到的牌子是这样的:

有哪些东西是被过度设计(over-designed)的?  第4张

他会不会困惑,同样是换乘线路,为什么「2 号线」用大字写在左边,但「16 号线、18 号线、磁浮线」要用小字写在右边?那既然自己要换乘 16 号线,是不是必须靠右走才能到达?如果还有几位以为自己必须靠左走的乘客,他们还会形成毫无意义的客流交织。

当然,这不是什么大问题,只是一个小困惑而已,毕竟所有可换乘的线路都在导视上显示着。

但是,在「出口」的情况下,导视上并不会同时显示所有可通往的出口,所以问题会更严重一些。

比如,一位乘客搜索了导航,得知他需要从本站 6 号口出站。他走到此处,看到的牌子是这样的:

有哪些东西是被过度设计(over-designed)的?  第5张

这位乘客会怎么想?

他会觉得,既然牌子上只写了「10, 11 出口」,那就说明这个通道「只能」通往 10, 11 号口。那我既然要去 6 号口,就不应该进入这个通道

所以,这样的设计会让乘客根据直觉得出错误的结论。

也许这位乘客犹豫了几秒,页面开始滚动,他发现这条通道居然还可以通往 12, 13, 17 号口。此时他意识到,原来这条通道还能通往更多出口,只是必须要等它一页一页滚,说不定他要去的 6 号口也会出现呢。于是乘客只好不惜以挡别人路为代价在此驻足等待。15 秒后,终于看到了这一页:

有哪些东西是被过度设计(over-designed)的?  第4张

乘客这才终于得以确定,自己应该进入这个通道,可以大胆地往前走了。

所以说,将线路与出口的成组显示的这个 feature,并没有好处,反而会有坏处。

我的建议是,不要这样分组显示,直接把所有可通往的线路编号和出口编号全部显示出来就最好。在该换乘通道旁的墙壁上的纸质导视就做得很好:

有哪些东西是被过度设计(over-designed)的?  第7张

换乘通道入口处的那块电子导视,也只需要这样显示就可以了,比现在那种又换页又分组的显示方式好得多。


说到把出口编号全部显示出来,你会发现,无论是电子导视,还是上图的纸质导视,都跳过了几个出口编号。

在 2 号线的那一页,只写了「2, 3, 6 出口」,跳过了 4 号口。4 号口也是自 2 号线站体引出的出口,为什么不写呢?因为 4 号口自 2023 年 5 月 20 日起成为了一个「只进不出」的口[2],他们觉得站内的乘客不需要知道这个口的存在,就自作聪明地跳过了。

有哪些东西是被过度设计(over-designed)的?  第8张

我认为,4 号口当然应该写上。4 号口虽然不具备出站功能,但还是一个地标啊。也许你朋友约你在 4 号口见面呢?你看到通道上的导视特意跳过了 4 号口,你自然就会认为不应该走这条通道,你就找不到你朋友了,该导视的任务就失败了。

除此之外,在 2 号线的那一页,还跳过了 1, 5 号口。这两个口是曾经开放,但后来关闭或拆除了的口。在 18 号线的那一页,只有「12, 13, 17 出口」,跳过了 14, 15, 16 号口。这三个口是目前未开,但未来计划建设开放的预留口。这几个口,我认为没有必要特意跳掉。

上海地铁的导视,对于出入口编号的显示,规则是这样的。

  • 分开的编号,或两个连续编号,使用逗号隔开,如:
    • 2, 3 出口
    • 1, 4, 5, 7 出口
  • 三个以及以上连续编号,只显示连续段的起始与末尾编号,中间编号用短横线省略,如:
    • 2-4 出口
    • 8-12 出口

假设有 1, 2, 4, 5, 6, 8, 9 几个口,在导视上显示的会是:

1, 2, 4-6, 8, 9 出口

(适合当作一道 easy 的 leetcode 题做做,哈哈。)

但是,上海地铁对于要不要跳过关闭出入口编号这一点,没有统一的标准,很混乱。我们以龙阳路站 16 号线换乘 2, 7 号线处的导视为例:

2014 年时,2 号口与 6 号口在关闭改造。当时的导视跳过了这两个口,写的是:

1, 3-5, 7-9 出口

有哪些东西是被过度设计(over-designed)的?  第9张

2015 年,彼时新 2 号口与 6 号口已重新开放,但 5 号口又关闭了,

但新导视上却直接写了「1-9 出口」,而没有特意跳过 5 号口,写成「1-4, 6-9 出口」。

有哪些东西是被过度设计(over-designed)的?  第10张

之后,3 号口也关闭了,换乘通道也完全重建过,但依然保持着「1-9 出口」,直至 2023 年。

有哪些东西是被过度设计(over-designed)的?  第11张

2024 年,1 号口又关闭了,4 号口改为只出不进,新导视再次跳号,跳过了 1, 4, 5 号口,写作:

2, 3, 6-9 出口

有哪些东西是被过度设计(over-designed)的?  第12张

哪种方式好呢?我的观点是,如果关闭的出入口是连续出入口的起始或结束,那么不应显示;但如果是在被短横线省略的部分中的,就没有必要特意跳过。

比如,1 号口关闭后,你写「1-9 出口」肯定不合适,但你完全可以写「2-9 出口」,没有必要特意跳过 4, 5 号口,反正它们也没有明文写出来。

你可能会问,那这样不会让乘客误以为 5 号口存在吗?

不会。因为一开始就不会有乘客试图去找这些不存在的口。正常的流程是,你先通过站内信息版、地图或手机导航确定了你要从 6 号出口出站,再通过导视去找 6 号出口的位置。而绝对不会是,你看到导视上写着「2-9 出口」,于是觉得这站存在一个 5 号口,然后非要去找这个 5 号口。

而且,对于 18 号线这种预留出口编号的情况,如果不跳号,那未来那些预留口开通的时候,你甚至不需要更新导视,因为原本的短横线就已经把它们包括在内了,节约成本。

最重要的是,反复的跳号会生成许多数字和符号,反而让乘客更难快速看懂导视了。

比如,你要去 8 号口,你面前有个通道。你确认自己应不应该进入这条通道需要花多久呢?我们用两个版本的导视实验一下:

导视一:

有哪些东西是被过度设计(over-designed)的?  第13张

我相信大部分人看到导视一,还是会顿一下,cpu 处理一下。

导视二:

有哪些东西是被过度设计(over-designed)的?  第14张

我相信大部分人看到导视二,都可以「一眼」看出 8 号口属于这个区间,完全不需要 cpu。

综上,「不跳号」的方案没有坏处,还可以让乘客更快识别,还节约了导视的空间,所以我认为这是更好的方案。


目前电子导视的最后一个小问题,就是它每一页还特意用了不同线路识别色作为背景,还加了很多科技风的元素。看着是很酷,但是不适用于这个场景。导视应该追求的是可读性,而花里胡哨的绿色背景上面写白字,当然没有朴素的黑底白字可读性强。


所以,以下是我对此电子导视的改进方案。

  1. 删除无关的步行距离和时间信息、以及乘客导则
  2. 同时显示全部换乘线路和出口
  3. 把跳号的「2, 3, 6, 10-13, 17 出口」改为不跳号的「2-6, 10-17 出口」
  4. 把背景改为黑色

有哪些东西是被过度设计(over-designed)的?  第15张

该设计在原位置的 mockup 如下图:

有哪些东西是被过度设计(over-designed)的?  第16张

原图:作者 そらみみ - 自己的作品,CC BY-SA 4.0,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73718520,有改动

你可能会觉得,这不就是在改成电子显示屏之前的,传统灯箱的样式吗?

是啊。我确实认为,这个位置的导视在常态下根本不需要电子显示屏,因为它的信息在正常运营时间内永远不会变化。只有在每天末班车结束后,或者因天气或事故导致停运这些极特殊情况时,才会需要使用这些屏幕显示特殊信息。

有哪些东西是被过度设计(over-designed)的?  第17张

http://sh.people.com.cn/n2/2024/0705/c134768-40903090.html

当然,这些信息也非常有必要显示。但是,在成本有限、在不是所有导视都能换成电子显示屏的情况下,我们应该优先更换那些,在常态下、在正常运营时间内就有需求多次变化信息的导视。

比如 10, 11 号线交通大学站的站台换乘楼梯,原本允许双向换乘,自 2023 年 2 月 20 日起,工作日早高峰改为 1011 单向换乘[3]。但是,快过去两年了,11 号线站台上灯箱导视依然没有更新,依然在全天 24 小时指引乘客由此换乘 10 号线。

有哪些东西是被过度设计(over-designed)的?  第18张

https://weibo.com/2728041997/5101836331911292

你不觉得,这种位置的导视更有必要换成动态的电子显示屏吗?


讨论一下被我删去的「步行距离和时间」信息。这个信息不仅在换乘通道入口处悬挂的屏幕上显示着,而且在换乘通道内部侧面的墙壁上也贴着纸质的:

有哪些东西是被过度设计(over-designed)的?  第19张

我认为这样的显示方式也很糟糕。字太小、废话太多、没有英语这些问题就不说了。

最重要的是,换乘通道中的客流是前后方向的,你把信息贴在侧面的墙上,乘客只能走到它面前,停下来,转身慢慢看。这完全是在徒增拥挤和对冲。

我为步行距离和时间设计了一款导视。我认为这些信息还是应该用电子屏而非贴纸,因为龙阳路经常会用不同的客流组织方案(高峰期限流或者绕行之类的),所以去往每条线路的距离和时间都会经常变化。为了节约成本,我没有用整块的电子显示屏,而是使用了几块七段数码管和一块点阵式显示屏。这已经足以清晰地显示所需的信息:

有哪些东西是被过度设计(over-designed)的?  第20张

有哪些东西是被过度设计(over-designed)的?  第21张

有哪些东西是被过度设计(over-designed)的?  第22张

我认为这些信息适合在长廊形的换乘通道里,面向着客流前进方向展示。如图:

有哪些东西是被过度设计(over-designed)的?  第23张

首先,如前文所说,这些信息并不会影响乘客是否应该进入通道的决定,所以完全可以等乘客进了通道后再予以展示。

其次,在长廊形的换乘通道中,乘客远远地就可以看到前方面向着他们的导视,而不会在身旁一闪而过。所以乘客可以维持着原有的速度边走边看,而不需要等走到它面前再特意停下来看。而且乘客在阅读时也可以更安心、更专心,不需要担心自己走错路,因为你在一条笔直的通道里,只有向前一个方向,没有别的岔路。更安全又更高效。


最后,我没有受到过任何专业的导视设计教育或训练,完全只是爱好。如有谬误敬请指正,谢谢。

END

免责声明:本文由卡卷网编辑并发布,但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只提供分享给大家。

卡卷网

卡卷网 主页 联系他吧

请记住:卡卷网 Www.Kajuan.Net

欢迎 发表评论:

请填写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