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平台这几年为什么急速衰落了?
作者:卡卷网发布时间:2025-04-04 20:52浏览数量:42次评论数量:0次
先说结论:竞争对手攻势很猛,腾讯方法论变形
公众号改版之后,阅读量暴跌,从原来的10%左右的打开率一下在最近一个月的时间内跌到了1%的打开率。
也就是说,如果有100个粉丝关注你,以前大概有10个粉丝会时不时来看博主的文章。现在的情况是100个关注者,大概只有1个粉丝会来看你的文章。
这种情况对于我这种小号来说,打击是致命的,几乎是回到了刚开始写号的阅读量状态,粉丝基础近乎清零。这也是我对于微信生态改版愤怒的原因所在。
在我看来,微信生态的改版大致有这么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被抖音偷袭之后,便开启了一段时间给视频号增加曝光的几率,在微信的生态中将流量往视频号倾斜。
第二个阶段是被头条的分发算法牵制。微信改变策略,将以人(好友)为中心的推荐机制向以算法为中心的推荐机制转变。
从而引入流量池的概念,将微信的分发机制打乱,以算法作为内容分发的王。算法在某种意义上决定了什么内容是热的,甚至热到何种程度。
算法决定了阅读者大概率阅读到的内容是什么。内容的生产便不是关注机制的(主动的),而是分发机制的,定制的。
从这两个意义来说,微信被头条系牵制了,并在在竞争的过程中逐渐忘记了自己的核心优势就是“以人为中心”,慢慢转向“以算法为中心”。这是微信第一个软肋。
微信第二个软肋是“熵增”。在被头条系的抖音用短视频偷袭之后,微信其实就在向防守的状态倾斜。
关键微信防守的策略。对于短视频的冲击,微信并非是在微信的体系之外建立护城河(或者说建立不成功),而是将视频号的根基建立在微信的生态之中,将其绑定。
短期来看,确实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长期来看,微信的整个生态则更加臃肿了,臃肿的结果就是力量被分散了或者说效率变低了。
用一个较为热的词汇来说,就是“熵增”。如果,腾信不改变自己的方法论或者观念的话,继续在微信的生态叠积木,熵增是必然会加剧的。这是微信生态长期的隐忧。
在星球内,我提到,在商业模式上,其实有一个基本的模型,就是“供给——需求”。
当年互联网刚刚出现,一片蓝海。阿里的出线与成功是定义了一批“供应商”(是供的角度),并通过赋能供应商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拼多多对于阿里的颠覆,是方法论和视角的创新。看过黄峥的一次访谈,他说拼多多的核心不是低价,很多人没看懂这句话。区别于阿里以供应商为中心,拼多多是以消费者(需的角度)为中心,并且赋能消费者,为消费者争取优惠,从而完成对于阿里设定的天花板的突破。
在国内的制造业领域,在小米出现之前。基本上是以两者为中心的,一个是将外部产品本土化,另外一个就是以老板,公司的利益格局这二者来制造产品。基本上也是“供的角度”。
小米的出现,使用的是一种新的方法论,其实也很简单,就是“以用户为中心”,用更通俗的话来说,就是“群众路线”,这也是拼多多的方法论。
小米的方法论,也算不上多高端,非常朴素,就是以用户,以消费者为中心。完成了那些对以老板意见,以消化外来产品为中心企业的革命。
我佩服教员的一个点就在这里,当年在“以......为师”的主导性思潮之下,教员能够在这种思潮之中,力挽狂澜,提出以人民为中心。
其实也是站在用户的角度,需求的角度,完成了对于日益板结的国际秩序的压胜。这也是我对忘初心的理解,其既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
微信现在面临的就是这个问题,它已经不是以用户为中心,而是以算法,公司利润为中心。让内容,数据,用户的行为更加符合算法以及利润。
如果微信不能意识到这一点,无法从用户的角度定义产品,而是从算法和利润的角度定义产品,微信是会被革命的。
以上是我们对于微信提一些看法和建议,让时间来检验吧。
免责声明:本文由卡卷网编辑并发布,但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只提供分享给大家。
- 上一篇:美国真的在衰落吗,还是我们被困在信息茧房?
- 下一篇:个子高是种怎样的体验?
相关推荐

你 发表评论: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