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推荐一下可以增加社会认知的书籍吗?
作者:卡卷网发布时间:2025-03-05 22:10浏览数量:65次评论数量:0次
2025年初,DeepSeek横空出世,免费开源,秒杀很多付费的服务。有种声音愈发响亮:我们已经进入了知识平权、没有信息差的时代。
对此,我很怀疑。
看完“县乡中国”系列的《东西中国》后,我无比确信:AI没办法替代书籍的功能,而且生成式AI,对普通人越加普及,有价值的信息差会拉得越大。
相比较算法推荐的短视频时代,很多人反而会更加安于“信息茧房”,毕竟现阶段至少我们还有习惯去主动地搜索、咨询信息……倘若AI成为输入输出的单一流通渠道,细思极恐……
微软和卡内基梅隆大学的研究人员发布的一项新研究中更是显示,62% 参与调查的知识工作者在使用 AI 时减少了批判性思维。
在阅读这本近500页的《东西中国》前,出于好奇心,我尝试用AI的联网+推理功能去“看书获取信息”。刷完整本书后我再回看AI给我的“信息”,更加确定,书还是得自己读。
不是因为对话框下“内容由AI生成,请仔细甄别”这八个字,而是因为“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作为一本基于田野调查、“国情题材”的严肃作品,开拓的是视野,用来强化体验的是细节验证。
《东西中国》看似是一个宏大的主题,但用经济视角、县域单位去具体剖析中国东西部区域差异,我们每一个在县域出生或者生活的人,基本上都可以感知和发现那些具体人生经历背后的时代逻辑。
比如我们“散装的江苏”,出门在外可以具体到自己是哪个村的莫过于“华西村”。而这个村的一大底气就来源于乡镇企业的明星模式—苏南乡村集体举办的乡村工业。
作为江苏长江以北人士,相对于地级市,我们大多认为自己是某某县人,一些经济强镇名镇,更倾向于称自己为某某镇人。
书中的区域经济带与县域经济这部分内容,也让我有一个相对立体的视角去看乡村的发展与变迁。
除此之外,阅读社科类书籍的过程,其实本身也是在思考和探索。和AI对话框“提问回复”交互的体验不同,书让我们拥有“航拍视角”去看世界:可以先一览众山,再去选择深入体验哪个山峰。
于我而言,打破固有的认知是攀登的过程,印象深刻的不是“怎么办”,而是“为什么”、其次“是什么”。
比如,“将区域作为方法”这部分,于我而言,就是收获的绝佳风光。
拒绝“被AI折叠的信息”,共勉!
免责声明:本文由卡卷网编辑并发布,但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只提供分享给大家。
- 上一篇:CRM 该如何正确使用?
- 下一篇:怎么看待B站“又幻想了”视频赛道?
相关推荐

你 发表评论: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