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卷网
当前位置:卡卷网 / 每日看点 / 正文

东北文学体现了哪些特有的东北地域文化?

作者:卡卷网发布时间:2025-03-05 21:55浏览数量:53次评论数量:0次

《闯关东》以朱开山一家为代表,讲述了山东人艰辛地跨过山海关,在东北的黑土地上生根发芽的故事,时间跨度从清末到“九一八事变”,展现了独具特色的东北文化。

一、伐木、放排

东北地区树林密布,参天大树比比皆是,特殊的地理环境催生了一项特殊的职业——木帮。

木帮分为“山场子活”——伐木和“水场子活”——放排。

木帮以砍伐林木为生,每年十月份至第二年的二月份是伐木黄金期,也是木帮最为活跃的季节。

一整个冬天他们都生活在长白山的林区里,将一棵棵参天大树锯倒,再把倒下的树木拖到山下,堆在河边。

东北文学体现了哪些特有的东北地域文化?  第1张

春天的到来意味着“山场子活”的结束,此时所有的木材都被堆放到江边,叫“掐套”。

这时,水场子便开始了。

一根根木材漂到大江边的排卧子上,准备穿排。这就是放排人所说的 “放散羊”。

木排穿好后放在江里,只等河中的坚冰融化,放排人便可顺着水流将木材运到下游。

水流湍急鸭绿江,木排漂流水中央。

孔雀开屏左右摆,唯有木把南北忙。

木帮放排,九死一生,多少勇猛的汉子一去不归。古排道两旁是一座座荒凉的木把坟。

东北文学体现了哪些特有的东北地域文化?  第2张


东北文学体现了哪些特有的东北地域文化?  第3张

二、挖参

东北是人参的故乡,人参俗称棒槌,挖参又叫“放山”。

"放山“的规矩和讲究特别多,因为人参都长在深山老林里,进山时如果不守规矩,不仅挖不到参,还有可能命丧黄泉。

进山挖参的人,一般都是结伴而行,很少有人单独行动。

结伴的人中,领头的称为“把头,”是一行人中阅历最深、本领最强的人。

把头之下,还有一个二把头,负责给把头打下手。其他人,统称为边棍。

放山的人随身携带一根硬木棍,称为“索拨罗棍”,也称“索宝棍”。

“索拨罗棍”用来拨开野草,也用来彼此联络。

密林中彼此之间很难看到对方的身影,但用棍子敲击树干的声音可以传出很远。

找到人参后,把头会问:几品叶?就是根据人参叶子的数量、形状来判断这棵人参的生长年限。

东北文学体现了哪些特有的东北地域文化?  第4张

挖参之前,要用一条拴着铜钱的红绳绑住人参的叶子,意思是不要让它跑了。

都说野参是个宝,放山需要命来找。

堆堆白骨抛山间,活人不如一根草。

旧时流传于闯关东放山挖参人群体的顺口溜,形象地描绘了放山挖参的艰辛。

END

免责声明:本文由卡卷网编辑并发布,但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只提供分享给大家。

卡卷网

卡卷网 主页 联系他吧

请记住:卡卷网 Www.Kajuan.Net

欢迎 发表评论:

请填写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