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感觉中国的插座、插头标准是落后的,搞了一个四不像?
作者:卡卷网发布时间:2025-05-07 22:49浏览数量:8次评论数量:0次
看一种插座体系是否科学,可以从四个维度评价:方便、安全、耐用、便携。
很可惜,我国的插座体系,除两孔借鉴美标,占了一个便携外,其他三点:方便、安全、耐用,全都是全球最后一档。
一个一个分析:
【方便】
没啥好说的,除我国外,所有主流国家的两针插头都可以插入三孔插座,这意味着只需要安装一种插座,即可兼容几乎所有常规功率的用电器。
比如插座面板上如果有两个插座,其他体系都可以同时插入2+2,2+3,或3+3组合的两台电器,任意组合均可。而我国的体系,通常只能同时插入2+3的两台电器,2+2或3+3都不行。
都坐过高铁吧,如果你和邻座的两台手机都需要充电,你就知道这有多不方便了。然而又不可能全换成两孔插座,毕竟还有人需要给笔记本电脑充电。
【安全】
这是国标最令人费解的一点。国标的两孔借鉴了美国标准,三孔借鉴了澳洲标准,但居然把美国和澳洲标准里的安全措施全都弃之不用。
这是一个澳标插头,能看出来跟我们的三插有什么不同吗?
放个国标三插对比一下你就发现了:
国标三插头的带电两脚(火线与零线端),缺少了澳标插头的绝缘层!
假如插头松动,只有一半插入插座,国标插头露出的后部因为没有绝缘层,仍然会带电,如果是小孩子纤细的手指,很容易误碰,导致触电!
事实上,几乎所有其他在220/230V地区广泛使用的插头体系,都设计了防触电的绝缘层。
比如欧标两孔:
欧标带接地的三线插头,虽不带绝缘层,但因为插座本身是凹陷的,所以即使没插紧,手也无法伸进去:
英标在所有插座中最笨重,且只有三孔一种形态,却也是最安全的:
不仅接触面积最大,不易产生电弧;且火、零两头都有绝缘层,而且由于地线端最长,只有在地线端插入插座的情况下,火、零两孔的盖板才会打开,防止意外将手指或其他金属伸进插座导致触电。
只有美标插头和我们一样,既没有绝缘层也没有其他保护,但由于美标插头主要都是用在电压110V上下的地区,如美国、日本、我国台湾地区等,触电本身的危害也要小于220V地区。
而在全球使用220V上下电压的地区,只有我国和菲律宾(因为美国殖民的历史原因)等少数几个国家,采用了这种相对最不安全的插头标准。
即使是美标两插头,安全性也比国标强。
下面是“找茬”时间,请告诉我这两个插头有什么不同?
不知你是否发现了,美标插头的一脚宽出一块,对应的插座也有其中一孔宽出一块:
这样的好处是什么?插入插座时,火、零线不会插反。
由于开关(或保险丝)一般设在火线一端,这样就可以保证在开关关闭(或保险丝熔断)时,用电器的电路不会带电,避免了可能的漏电甚至触电事故。
很不能理解,为什么这个意义巨大的设计,在国标中被弃之不用。
【耐用】
这是最后一点。如果你仔细观察刚刚的美标插头,你还会发现有一点与国标不同:其两脚头部都有一个圆孔!
在美标电源插座内部的弹性触点的对应位置,会有小凸起或凹槽,它们会卡入插头顶端的孔中,从而形成更牢固的连接。
还是高铁——如果你用过高铁上被无数人使用过的插座,通常你就会发现:那些插座大都早已经松垮到根本无法承受充电器的重量。通常不得不手动将充电器抵在插座上,才能勉强充电。
事实上,这种松动的插座,不仅用起来费劲,更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比如接触不良产生电火花)。
欧标、英标这些就不说了,本身因为接触面积更大,插座更紧,所以几乎不存在插座松动的情况。而和我们差不多的美标,因为两个小圆孔的设计,也能有效提升插座的耐用性。
同样不能理解,为什么这个意义巨大的设计,在国标中被弃之不用。
最关键的是,不像那些已经用了上百年插座的发达国家,我们的插座国标是80年代以后才逐渐制定与完善的,应当是历史包袱最轻的。结果,那些“专家”研究了几十年,就搞出了这么一个要啥没啥的东西出来??
更不能理解的是,就这么一个东西,还有一群人“先射箭、再画靶”,拼命论证其多么科学??
敢情其他国家那些发明插座、设计插座的人,都没这些“专家”聪明呗?
免责声明:本文由卡卷网编辑并发布,但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只提供分享给大家。
- 上一篇:现在有哪些比较好的垂直导航站?
- 下一篇:怎么才能有尤雨溪一半强,该怎么学习?
相关推荐

你 发表评论: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