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恐怖片总爱用童谣 BGM?「纯真符号的异化」为什么让人感到心理恐惧?
作者:卡卷网发布时间:2025-03-05 22:03浏览数量:51次评论数量:0次
“纯真符号的异化”给人们制造了一种认知上的差异化。
当熟悉事物出现“非致命异常”时,会给人们带来远超未知恐怖的战栗感。
在经典恐怖片《闪灵》中,双胞胎姐妹也唱童谣:
Come play with us, Danny.
Forever and ever and ever.
Come play with us, Danny.
Forever and ever and ever.
一首天真的游戏童谣,放在尸体画面中,就变成了死亡邀请。
重复的跳跃动作配上童谣节奏,给人一种原始部落战舞的神秘仪式感,触发观众对不可知灵体的深层恐惧。
再来看《招魂2》中,《伦敦桥》童谣降调并加入气声吟唱,既保留旋律辨识度,又通过音高偏离制造“似人非人”的诡异感。
大脑会由此产生认知冲突。杏仁核会因童谣的异常特征发出危险警报,前额叶皮层则会试图用理性解释“这只是一首儿歌”。这种认知拉锯战会持续消耗心理资源,加剧焦虑。
童谣能激活集体无意识的记忆
纯真符号在一定程度上承载着人类对“某些神圣仪式”的集体记忆。当纯真符号以异化的形式出现时,会唤醒人们对触犯古老禁忌的恐惧心理。
在原始文化中,童谣往往会与成长仪式绑定,而在恐怖片里却将童谣与死亡关联。这种纯真与危险的冲突感,会给人带来一种失控的感觉,从而产生恐惧。
纯真符号异化给大脑带来的刺激
刺激听觉皮层的异常响应
童谣变调会刺激初级听觉皮层产生异常放电。
例如《寂静岭》中将《Ring Around the Rosie》童谣电子化处理,引发β波(警觉波)强度提升。
误导镜像神经元
《孤儿怨》中Esther在杀戮时会唱歌谣,我们看到:
她脸上露出微笑,眉毛舒展,酒窝加深,我们的镜像神经元被激活。(镜像神经元系统的原始功能是"观察-理解-模仿")
让我们听听她在唱什么——“我会切开你的喉咙.....”歌词会触发我们大脑的警报,杏仁核中央核与终纹床核已经开始做起威胁评估。
大脑同时生成两种动作指令——准备模仿微笑和肢体紧张进入战逃状态。
运动皮层要裂开了,这种混乱感会激起恐惧。
类似“煤气灯效应”
童谣是人们熟悉的旋律,音乐会激活我们海马体的自传体记忆提取功能,但异化内容迫使大脑在“真实记忆”与“扭曲现实”间反复校正,产生类似“煤气灯效应”的自我怀疑。
免责声明:本文由卡卷网编辑并发布,但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只提供分享给大家。
相关推荐

你 发表评论: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