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卷网
当前位置:卡卷网 / 每日看点 / 正文

如何理解前219年琅邪石刻中的“南尽北户”四字?

作者:卡卷网发布时间:2025-02-28 20:27浏览数量:47次评论数量:0次

写一个猜想:

“北户”当为侗台语的“霍山”,即衡山,最初本是战国人的地理概念中南方极远之山。秦始皇因以“南尽北户”夸耀其帝国疆域之广大。


弌.传统解释及其矛盾

秦始皇二十八年,是始皇帝初并天下的第三年。这一年,始皇帝东行郡县,至琅邪,登临东海,自以为功盖五帝。为明其得意,遂于琅邪刻石:

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人迹所至,无不臣者。

铭文以“流沙”、“北户”、“东海”、“大夏”为秦帝国疆域的四极,夸耀其武功。

这四个地理概念里,“东海”是秦国地理的东界,自不必多说。“流沙”是战国人概念中的西极,流沙以西,则完全是传说国度了。“大夏”是传说中的北方地名,《左传》:“迁实沈于大夏”,后来汉人又以大夏附会西域国家,也是概念中极远之地。

“北向户”

但“北户”是什么地方呢?学界自来都用“北向户”来解释。司马迁在《秦始皇本纪》中叙述秦帝国疆域时,化用石刻此句,称“南至北向户”,可见这种解释从汉代就已经流行。

所谓“北向户”,是说由于地轴倾角的存在,生活在北回归线(北纬23°26′)以北的人,在中午看太阳,太阳永远在南方,因此房子的门窗爱开在南面;但生活在北回归线以南的人,则有时能在北方看到太阳,所以开北面的门窗采光,于是人们用“北向户”来形容极南的地方。比如周振鹤说:

在北回归线上,每年夏至那一天正午,太阳正好位于天顶,此时,在回归线以南的地方看太阳,其位置自然在天顶偏北处,而且越往南走,太阳越偏北,光线也就可以从北向窗子射入室内,这就是北向户的意义。这种现象在中原地带不能见到,因此人们将它作为南疆的一种特殊标志,以“南至北向户”表示秦帝国南疆的遥远。[1]

旧说之矛盾

北回归线约在广州一线,再往南将进入越南境内,前人因此常把“南尽北户”释为秦的疆域囊括两广。但秦征伐岭南是在三十三年,琅邪石刻的时间是二十八年,此时秦刚统一不久,南方惟置洞庭、苍梧二郡,未逾南岭,更不要说远达北回归线。这是无法调和的矛盾,针对此,周振鹤只能说:

“南尽北户”说的就是秦的疆域达到了两广地区,这本来也没错。问题是两广地区入秦的时间,按《秦始皇本纪》所载是在秦始皇三十三年,此事为何在廿八年时就提前上了琅邪刻石?一直想不明白。或者是因为纪功的需要,夸饰一下也无妨?反正岭南地区早晚是要归入版图的,就提前宣示一下吧。[2]

如何理解前219年琅邪石刻中的“南尽北户”四字?  第1张

秦始皇二十八年

而且“流沙”、“东海”、“大夏”都是具体的地名,惟”北户“是一描述性的地区概称,与其他三者并列不伦不类。从训诂学上看,用“北向户”解释“北户”亦未免增字解经。

综上,把“北户”解释成“北向户“,无论从历史事实还是语言层面都有着难以解释的矛盾,不可信。


弍.释“北户”

我们丢掉所谓“北向户”的成见,总览战国以来类似的文献,来分析琅琊刻石的这段话,很容易得出结论:“北户”、“流沙”、“东海”、“大夏”四者当为战国末人们对地理四极的认识,皆取时人概念中四方极远之地标为言。

这种在描述疆域时,列举四极地标的写法常见于战汉文献,如:

西不尽流沙,南不尽衡山,东不近东海,北不尽恒山。《礼记·王制》
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趾,西济于流沙,东至于蟠木。《大戴礼记·五帝德》
左东海,右流沙,前交趾,后幽都。《淮南子》

因为战国时期领土扩张,东海和西方高原、沙漠都是难以逾越的障碍,所以“东海”、“流沙”作为战汉人对东、西极的认识,一直也较为稳定。正如《论衡》所言:“东海、流沙,九州东西之际也”。

但对南、北极的认识,则由于战国疆域的扩大,时常变动,如上列文献之南极由“衡山”变为“交趾”,北极由“恒山”变为“幽陵(都)”。殆因衡山、恒山已在域中,故更以概念中之交趾、幽陵(都)替为新的南、北极。

所以秦琅琊刻石的“北户”亦当为一地标,而非描述性的“北向户”地区。从这种思路去分析“北户”的构词:“北户(Pək Wa)”的“北”当为侗台语的“山”,“户”则为此山之名,从音考察,“北户”即“霍山”。《风俗通义》:“南方衡山,一名霍”,“北户”实际就是上引《礼记·王制》所言王国南界之衡山

那么为何衡山可以作为地理南极的概念?这需要考察一下衡山这个概念从战国到汉代,在人们认识中的演变。


弎.衡山的演变

战国至于汉代,人们对衡山的认识不断发生转变。衡山最初本是战国人概念中南方极远之山,而非有具体定位。

《山海经》说“南海之内有衡山”,将衡山定位到南海;其下文说“北海之内有山,名曰幽都之山”,“幽都”即上引《淮南子》、《五帝德》所举的北方极远之所,可与衡山对观,都是传说地名。《礼记·王制》说“自江至於衡山,千里而遙”,长江对于中原人本已在南方而远,战国时的《禹贡》描述九州地理,于中原、西北尤为详细,于长江一线则多有错讹,而《王制》更言衡山在长江以南千里之外,可见对于《王制》的作者而言,衡山绝非他现实中所认知确切地名,而是概念中一南方极远之地标。

而随着中原对南方的深入,大概在战国晚期,人们已将今潜山市之天柱山附会为“衡山(霍山)”。天柱山为大别山东延之余脉,是中原人在南方见到的第一座大山,将之与概念中之“衡山”勾连当可理解。这种将传说之山名与现实对应的做法在历史上屡见不鲜,汉武帝以神话中之“昆仑”命名西域大山亦是一例。衡山到汉代更升级为五岳之一的“南岳”。但天柱山在江北,这和《尔雅》、《王制》所言衡山在江南[3]、甚至江南千里而外的地理描述,则又完全对应不上了,这正是“衡山”这个概念“由虚转实”中不可避免出现的问题。

如何理解前219年琅邪石刻中的“南尽北户”四字?  第2张

衡山

秦灭楚后于此处置衡山郡,而北方灭赵后又置恒山郡,于是《礼记·王制》中的南极衡山、北极恒山皆已纳入域中,自然不能继续用作极远之地标,故《王制》中的衡山和恒山,在琅琊刻石中必须被替换掉。然而衡山的概念也同时出现了分化,其汉语部分的霍山已与现实中的天柱山对应,但其原侗台语的读法“北户”则犹为概念中之南极,故琅琊刻石依旧以“北户”为南极地标。

另外。从《礼记·王制》到琅琊刻石,二者对疆域的认识也出现颇有意思的转变:《王制》以东海、流沙、恒山、衡山为四极之地标,认为王者疆域包含在此四极之内,所以说“西不尽流沙,南不尽衡山,东不近东海,北不尽恒山”,其动词皆为“不及”之意,并以此“断长补短”计算天下为“方三千里”。

如何理解前219年琅邪石刻中的“南尽北户”四字?  第3张

《礼记·王制》疆域地图

而秦琅琊刻石说“西流沙,南北户,东东海,北大夏”,所用动词都有“超过”之意,则毫不收敛。秦始皇认为秦国疆域早已囊括此四极,是以“人迹所至,无不臣者”,这与《王制》所言王者疆土的“不尽”已不可同日共语。这正是秦始皇的得意之处,故自颂曰:“功盖五帝”。


本文最初是一个想法:

秦始皇二十八年琅邪刻石:“六合之内,皇…

觉得牵扯的东西比较多,所以专门写了一个回答。

END

免责声明:本文由卡卷网编辑并发布,但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只提供分享给大家。

卡卷网

卡卷网 主页 联系他吧

请记住:卡卷网 Www.Kajuan.Net

欢迎 发表评论:

请填写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