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网络小说时,有哪些桥段让你觉得作者很有文化素养?
作者:卡卷网发布时间:2025-03-03 21:47浏览数量:48次评论数量:0次
近期在番茄发现一本宝藏小说《关于南朝贵公子是我冒充的这回事》
一开始看到这个书名我还以为又是无脑爽文,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点开,结果在看到简介后立马就对这本书充满期待。
特别是“草芥之身赢了个花团锦簇,涓流一滴闹了个浩浩荡荡”这两句。可以说简介确实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悬念,吸引着读者去阅读。
作者解读南齐“永明”这个年号:
“《诗大雅》言‘昭明有融,高朗令终。’又言‘君子万年,永锡祚胤。’《楚辞·招魂》云:‘兰膏明烛,华容备些。’故古人秉烛而游,思以永夜。”
“凡欢乐,莫不望长久;凡光明,莫不思恒远。是以长夜之饮不绝,万岁之祝盈耳。所谓‘永明’者,实是君子思祝之意,乃望我大齐明德赫赫,享世永长!”
从这两段可以看出作者对《诗经》和《楚辞》有一定的研究。
当主角被郡学学子出题刁难时:
“《论语·学而篇》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是以文为最末之事。可《述而篇》又说:‘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又以文居首位,何也?”
儒生一口气说完,看向王扬,眼中尽是挑衅之意。
众学子连连点头,俱觉此问题提得刁钻。
王扬想了想回答道:“前者乃弟子受教后,身体力行之顺序。后者乃老师教育弟子之顺序。”
儒生得意的神情顿时一滞。
王扬续道:“文乃先王经典,而德自孕育其中。先学‘文’以修‘行’,‘行’修而后‘忠信’可存。存忠信之后,弟子自当以修德为本,入孝出悌,爱众亲仁,如果这些都做不到,专务于文又有何用?是以孔门四科,德行居首,文学最末,然教弟子,又当以文为切入,譬若钓鱼,想要鱼所以借重钓竿,又有何可疑?”
原来如此!
众学子纷纷点头,暗叹此人巧思。
儒生也吃了一惊,心道原来还能这么解释!
这题目本是他用来刁难人的,连他自己都不知道答案,没想到这小公子居然给答出来了!还答得有理有据,琅琊王氏,家学果然不俗啊!
儒生立即收起小觑之心,严肃问道:“《春秋》记载诸侯自行迁都者有几处?”
王扬闭目心算起来,学子们也开始低声议论题目。
儒生等了一会儿,冷笑道:“想不出来就回去吧。我荆州郡学,不是任何人都能进的。”
“七处。”王扬睁眼道。
儒生一惊,追问道:“哪七处?”
王扬笑道:“这是第三道题?”
“自然不是,问有几处就是要你说明有哪几处,万一你要是蒙的——”
王扬没等他说完便回答道:“邢国迁夷仪,卫国迁帝丘,蔡国迁州来,许国先迁叶,再迁夷,三迁白羽,四迁容城。”
儒生眼中划过惊骇之色,众学子尽皆息声!
儒生重整旗鼓,又问道:“《左传》记晋国迁新田,楚国先迁邾,再迁绎,这三条《春秋》为什么不记?”
这回王扬连想都没想,直接说道:“其实《春秋》向来不记列国自行迁都之事,只记载为外势所逼,而不得不迁者。邢国迁夷仪,乃是为狄人所逼;卫国迁帝丘亦复如是;蔡国迁乃是迫于吴国;许国四迁,三由楚命;唯迁于叶,乃欲避郑、楚双逼,但还是事先经过楚国同意,方敢实施。”
王扬看了眼呆住的儒生与众学子,继续说道:“以上七处,皆非诸侯本意之迁。《春秋》唯记迁都而不点明‘迫迁’,一来不赞同诸侯不上报王室,自行迁都。二来不欲让吴、楚蛮狄得志。这正是《春秋》一以贯之的尊王攘夷之义,即所谓‘微言大义’者也!”
从这几段就可以看出作者对经史子集颇有研究。
但是主角冒充的是琅琊王氏,怎么能不参加当时士族之间流行的清谈呢?
于是作者又展现出了他对庄老之学的研究:
可见作者写的书干货之多,大大提高了作品的含金量。
这是作者自己写的诗:
翠眉初弄舞,玉骨乍成妆。
都识莫愁女,年今未嫁郎。
一唱吐秀口,丹唇启微张。
二舞舒广袖,飘风回雪扬。
三奏别离曲,弹指出清商。
四念天涯远,哽咽弦难张。
镜波微映泪,花片细浮香。
不堪明月照,谁倚北风凉?
暮色短,相思长,金波夜流光!
十年君不见,可曾断君肠?
另外,作者的卷末感言还是用文言文写的。
END
免责声明:本文由卡卷网编辑并发布,但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只提供分享给大家。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随机文章
广告位

你 发表评论: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