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每日看点 > 正文内容

大家觉得知乎上说的话很对吗?

卡卷网8个月前 (02-25)每日看点143

你的观察能力非常敏锐,这个现象其实是知乎这类问答平台的典型特征。

你可以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拿知乎当作你用来观察现代人的认知偏好观摩演出好了,这样可以训练自己识别信息包装的能力。当你能清晰分辨某个回答的认知程度和思维范式时,知乎平台就会展现出独特的价值。它既是一面照见群体认知局限的镜子,也是锤炼你自己信息甄别能力的磨刀石。

了解人类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水平是一项非常复杂的任务。认知心理学中有一个“认知闭合的需求”(Need for Cognitive Closure)概念。它指的是人们面对模糊或不确定的复杂问题时,大脑会本能地渴望寻求到一个明确的答案,来缓解混乱和模棱两可的状况。就算这个答案是错误的,但它至少终结了不确定性带来的焦虑或厌恶。

这个术语起源于1990年代Arie Kruglanski和Donna Webster的工作,他们探讨了人们如何努力在思维和判断中获得闭合感。

人类面对不确定性时的认知策略存在连续谱系差异,这本质上是大脑对混沌信息的处理范式分野。

高认知闭合需求的人

往往展现出明显的认知节能偏好,他们倾向于将决策权让渡给具有社会共识度的外部权威信源(如学术专家、行业权威、某百万大V、法律法规、企业制度或道德传统等)。因为这些权威能提供明确的答案,帮助他们避开不确定性和模糊的情况。信仰权威的好处在于,它让个体能够迅速做出决定,减少认知负担,摆脱心理上的焦虑和不安。

这种思维模式本质上是神经系统的适应性策略:通过建立稳定的参考坐标系,既能规避信息过载导致的决策瘫痪,又能通过社会认同获得边缘系统的奖赏反馈。

大家觉得知乎上说的话很对吗?  第1张

高认知闭合的人对信息的处理倾向于简略,倾向于过度利用某些线索,不愿意吸收与原有信息不一致的新信息

这种依赖型认知架构在演化层面具有生存优势。当个体采用群体共识度高的认知框架时,不仅能降低决策能耗(前额叶皮层活跃度降低40-60%),还能激活镜像神经元系统,从而强化社群归属体验。让个体在社交活动中,不仅能获得认知上的确定性,还能在群体中找到归属感和安全感。

神经经济学研究显示,这类决策模式可使多巴胺分泌水平提升22%,这解释了为何权威崇拜往往伴随情感依赖。

低认知闭合需求的人

与之相对的是低认知闭合需求的人,他们会采取一种弹性认知模式,则表现为默认模式网络(DMN)与背外侧前额叶皮层(dlPFC)的持续交互。

这类人将认知不确定性转化为信息增益契机,然后会源源不断地根据新收集到的信息和经验,其决策树始终保留修正节点,所以会调整对一个人或一件事的看法,让判断变得客观和准确。

大家觉得知乎上说的话很对吗?  第2张

为了快速终结不确定的状态,我们通常会草率地形成决策,容易忽略多重原因的影响

fMRI研究证实,这类人群在接收矛盾信息时,前扣带皮层(ACC)激活强度比常人高3.8倍,这种神经特质使其能够持续更新心理表征模型。这种思维习惯也有利于自我的不断塑造,使得智识和精神不断进步和丰富。

值得注意的是,这两种模式构成认知生态系统的必要张力:高认知闭合需求的人维持社会共识的稳定性,低认知闭合需求的人驱动文明范式的迭代。

认知神经科学中的双过程理论揭示,即使是弹性认知者,其决策系统中仍有30-40%的启发式判断依赖既有认知框架。真正有效的认知策略,在于建立动态权重调节机制,在范式稳定期强化认知弹性,在系统变革期提升框架依存度。

知乎的点赞机制,会天然筛选出那些逻辑自洽、立场鲜明的回答,这类答案存在的意义就是在于能快速满足用户的认知闭合的需求。

知乎的点赞行为本质上是用户对信息价值的快速判断,这种“一键式”交互模式天然适配高认知闭合需求者的心理特征。面对复杂问题时,用户倾向于通过点赞快速锚定一个看似完整的答案,以此消除信息不确定性带来的焦虑。神经科学研究显示,完成点赞动作时,前额叶皮层活动量降低约30%,说明这是一种低能耗的认知闭合实现方式。

大家觉得知乎上说的话很对吗?  第3张

答主认为,愚蠢的根源在于放弃对外在世界的客观解读,而草率地进行单一视角的归因

社交媒体不仅是信息传播的平台,更是个体情感表达的重要场所。斯坦福大学研究发现,社交媒体上带有强烈情绪色彩的言论传播速度是理性分析的6倍,这与知乎高赞回答常呈现的斩钉截铁特质不谋而合。

与此配套的还有知乎算法优先推荐高赞回答的规则,导致平台内容呈现“极化收敛”特征。

实验数据显示,带有明确结论的回答获赞概率是开放式回答的2.3倍,这种“答案正确性幻觉”强化了用户对闭合性答案的依赖。例如在争议性社会议题中,采用“问题-归因-对策”三段式结构的回答更容易获得传播优势。

比如,我在知乎上其实都不太参与鼻炎的回答。因为各种卖鼻喷的人在那信誓旦旦效果很好,因为你有鼻黏膜充血,所以你得冲鼻子,还带中药制剂的。大家一个一个去点赞,也有水军点赞!问题是,大部分鼻炎患者的人问题的根源是胸椎灵活性不够,颈椎稳定性变差,所以导致了腰椎、咬合、足弓等一系列的结构力学失衡问题,而且身体长期处于缺氧状态,所以还有消化不良、睡眠质量等问题,他们只字不提!这都不是冲鼻子可以解决的!

数据显示,知乎热门回答前50个赞的积累速度决定其最终传播规模的67%。

勒庞在《乌合之众》 中指出,群体是不愿意接受逻辑推理的,只有强烈简单的观念才容易被群体所接受,才能进入意识领域,变成一种强烈的情感。群体不需要理性,只需要想象力与情感。

剑桥大学团队对科普内容的研究显示,每增加一个限定条件,内容传播量就下降37%。这迫使创作者在严谨性和传播力之间做出权衡。

因此,发疯文学对专业领域形成了“降维碾压”。在硬核知识领域(如量子物理、临床医学),专业答主不得不将复杂知识压缩成三段式爽文结构:反常识结论+简化论证+金句收尾,这种信息压缩必然伴随细节丢失。

大家觉得知乎上说的话很对吗?  第4张

网络暴力不仅通过话语给受害者带来伤害,导致其陷入“围观式唾弃”之中,容易产生孤立无援甚至绝望的情绪,甚至形成怯懦无能、胆小自卑的性格

与此同时,知乎优先推荐高赞回答的规则又会反过来强化用户的固有认知,形成赞同循环:用户点赞某个观点→系统推荐相似内容→用户产生认知强化。

这样,点赞量作为可视化的社会认同指标,就为用户提供了双重闭合:既完成对问题答案的认知闭合,又实现社会归属感的情感闭合。这种即时反馈会激活伏隔核的多巴胺释放,形成“点赞-愉悦-再点赞”的行为强化回路。

大家觉得知乎上说的话很对吗?  第5张

特别在社科领域,存在明显的立场先行现象。同一个经济问题,在键政圈、财经圈和学生群体中会衍生出截然不同却各自逻辑闭环的解读体系。

麻省理工的实验证明,这种机制下,用户接触对立观点的几率在30天内会下降72%。

所以,学一个小小的技巧,遇到高赞回答时,刻意用你的手指往下翻页,去寻找该问题下获赞数20~200区间的回答,通常这些常包含更细腻的视角。

阅读这些回答的时候,也学会信息过滤,将回答内容剥离情绪词和价值判断,用事实颗粒度来评估信息密度,警惕那些“因为…所以…必然…”式的线性推导模式。

为了突破圈层式信息空间束缚,你也可以用知乎获取观点启发,转而去专业数据库(知网、JSTOR)或行业白皮书去寻求解决或验证事实。

大家觉得知乎上说的话很对吗?  第6张

实际上,这些做法本身也构成了你自己的绝佳社会认知能力的提升。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卡卷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kajuan.net/ttnews/2025/02/11250.html

分享给朋友:

相关文章

电脑c盘哪些文件可以删除?

电脑c盘哪些文件可以删除?

电脑上的文件夹都是英文,很多朋友都不敢乱删,下面这几个文件夹里的文件,你可以放心删除。一、可删除的文件1、Backup这是一个备份文件夹,很多装机软件经常会把需要备份的东西,放在这个文件夹中。而当我们需要的软件正常保存之后,这些东西也就没有...

大量刷短视频,会让大脑变笨拙吗?

会。我曾经是一名高三学生,亲身实践过。当时集中突破语文,每天都在刷语文卷。然后有一天想躺一下刷手机,结果短视频刷完了,我再去看哪些文章,只觉头晕眼花,难以理解文字。不过好在这种情况是短时间的,过了一天我的能力又恢复了。在我看来,长期刷短视频...

WordPress建站同时面向B端和C端,有什么好的解决方案?

这个很容易实现呀,只不过需要自己开发,整体用权限管理就可以实现了,B端和C端是不同用户权限,C端能看到的菜单入口和B端不一样就行了。技术层面实现没问题的,只不过就是看你们的技术能力和投入了 ,这样的需求应该没有现成的开源插件。只能找人定制开...

数字人民币为什么又不火了?

我完全不懂行。我一开始以为,数字人民币,是对我银行里的每一分钱,都赋予一个独一无二的数字编码。我要用一块钱买矿泉水,它就从我的存款中随机选取一百个一分钱,组合成一块钱,支付给商家。我花一百块钱吃饭,它就随机选取一万个一分钱,组合成一百块钱,...

用红米手机会很丢人吗?

前些日子遇到了一位快递小哥,京东的,签收小哥年纪不算大,目测二十多岁他的手机上全是一道道极严重的划痕,有点卡,他开热点了,热点名就是手机型号,红米9a,我父母的同款现在他那边操作了一会,然后又是我这边操作了一会小哥看着我手机刷刷的,颇有些好...

为什么有人觉得华为mate60只值2000?

为什么有人觉得华为mate60只值2000?

你以为买Mate60的人真的傻?真的那么爱国?国庆前,我家那傻子加价800多买了一台Mate60,当时还被我骂他是傻子。可是他说一回到公司就被老板同事朋友看到,拿去反复查看,都在惊叹他这么快就买到新机。跟亲戚朋友聚会,别人一看就知道他买的是...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