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三大巨头 BAT 为何不开发一个浏览器内核?
作者:卡卷网发布时间:2024-11-28 15:43浏览数量:118次评论数量:0次
仔细研究就会发现,所有中国落后的领域或者不能掌握的科技,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需要长期积累的领域,而最近几年的新兴领域中国基本不落后。
由于中国发展晚错过了早期技术起步阶段,而这些领域也没啥弯道超车机会。不是所有技术都能弯道超车的,有的技术40年多年都是直道,先发优势会一直保持。
浏览器内核就是这么个领域,目前全球最流行的内核是WebKit,它的前身是KHTML,2002年的时候苹果就采用KHTML作为safari浏览器的内核了,而KHTML是作为KDE项目的子项目早在1998年就开始开发了。
另一个流行的浏览器内核是Mozilla的Gecko,它是Firefox浏览器的内核,它的前身是来自Netscape公司的浏览器,而最早可以追述到 1993年Netscape成立时开发的Mosaic。
目前的浏览器内核都起步于 90年代,哪怕被淘汰的那几个也基本都是90年代开始开发的。Opera是1995年开始的,IE是为了对抗Netscape,是1994年开始的。
国内互联网行业很繁荣,掩盖了一些东西,比如 超大规模软件领域的落后,超大规模软件都是千万行代码起步,需要数百甚至上千工程师共同开发维护的项目。
超大规模软件要想成功,就要起步早,还要能坚持投入,靠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去积累。目前行业里超大规模软件基本都起步于90年代,而且几乎都是美国的,因为90年代美国软件业已经成熟了,而它自身庞大的经济体量也给超大规模软件提供了足够的市场和人才,使得它可以一直持续积累到现在。
国内在90年代,即使最优秀的程序员水平也和美国有巨大差距,而且很稀少,比如90年代初最优秀的程序员就是 雷军,周鸿祎,张小龙,鲍岳桥,王志东,廖恒毅等,也只能做应用开发,他们还没有做超大规模软件的技术能力。
国内能从90年代开始并且能存活至今的超大规模软件项目,有且仅有 WPS Office,WPS Office拥有3500万行以上的C++代码,编译集成一次即使用最高性能服务器也要近三小时,日常开发维护需要1000+程序员。
如今版本的WPS项目起步阶段的程序员有 沈家正和许式伟等。
许式伟可能比较出名,他是七牛云存储创始人CEO,Golang的布道者,Go+发起人。
沈家正可能很少有人知道,但是这张图估计很多人看到过,图片里被 求伯君,雷军,柳传志,杨元庆,四个董事长CEO围观写代码的程序员就是 沈家正沈老师,WPS团队技术灵魂,而他们此时看的屏幕上,很可能就是WPS的源代码。
BAT三巨头如果想开发浏览器内核,那么他们起码应该在十年前就开始做了,如果现在才开始,那么起码十年以后才会有比较完善的版本。即使是 google和苹果,把Webkit做到用户比较认可的水平也是用了十多年。
免责声明:本文由卡卷网编辑并发布,但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只提供分享给大家。
相关推荐

你 发表评论: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