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卷网
当前位置:卡卷网 / 每日看点 / 正文

如何看待「互联网热潮出现娱乐化 ADHD」的现象?大众对 ADHD 存在哪些误区?

作者:卡卷网发布时间:2025-04-03 22:04浏览数量:54次评论数量:0次

MBTI火了

NPD火了

继抑郁症之后,ADHD似乎又成了下一个“流行病”。

“ADHD be like”、“ADHD走路”、“ADHD与普通人的差异”、、、大量这样的视频出现在大众面前。

如何看待「互联网热潮出现娱乐化 ADHD」的现象?大众对 ADHD 存在哪些误区?  第1张

ADHD的流量密码,成了一些人“标榜独特性的工具”,或是成了“博取眼球的钥匙”。

网络往往是两级分化:一类是“你我均是ADHD”,另一类则是“得了ADHD这辈子就毁了”(目前更多是前者)。

一时间,ADHD成了不得不得的“天才病”,哌X酯成了万能的“聪明药”。

打开某书的一些视频评论,下面一片哀嚎,“40岁在某书确诊了ADHD“,”天,太真实。。。”

于是,很多人通过网上的视频进行了“ADHD的自我诊断”,有些甚至冲到医院,”要求“确诊ADHD。

还有一些人认为ADHD只是健忘等问题,"没什么大不了的"。

社交媒体海量“确诊的ADHD”又让真正的ADHD在需要帮助的时候,却被公众质疑,认为他们“无病呻吟”,或是冷笑一声,"又是ADHD。"

什么是ADHD,可以看我们既往的总结:

精神科小医生:ChatGPT 可能会利好多动症?

有的时候,看到所谓的心理学科普博主一开口就一本正经地说“ADHD全称是‘注意缺陷与多动症’”,我。。。。

如何看待「互联网热潮出现娱乐化 ADHD」的现象?大众对 ADHD 存在哪些误区?  第2张

虽然这种”娱乐化“有的时候让我哭笑不得,但是有的时候,我也在想,这或许也是ADHD“被看到”的一种方式。

从讳莫如深到过度娱乐化,ADHD终于走出专业诊室,进入公共话语空间。

因此,我会想,也许有一种娱乐化是可以被接纳的,我们可以把他理解为“真实故事的戏剧化”。

见过很多ADHD小伙伴在确诊后,逐渐开始接纳自己的特质。他们很多会在社交媒体发很多自己的日常,记录自己让人“哭笑不得”的尴尬瞬间,或者自己的成长。我们前期也做了一点这样的视频,这个内容就是团队确诊的ADHD小伙伴的“本色出演”。

过去也许她面对这样的问题,不仅觉得耽误了工作或生活,还会有很多自责。现在似乎有了更多的释然。

这样的“真实故事的娱乐化“,似乎是ADHD小伙伴”自我接纳“和”理解自我“的表现。这些“玩梗和调侃”的传播,让更多人了解了什么是ADHD,同时也一定程度上降低了ADHD的污名化问题。

另外,将真实故事结合科学普及的“娱乐化”也许是一种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ADHD的一种快捷方式。让科学的知识以更加有趣生动的方式传播出去,减少误区,这也是我们一直在做的一件事。

那么,就让我们来说说误区吧

1.“通过做量表,我确诊了ADHD”

这个是很多小伙伴,甚至我学医的朋友都会这样觉得,认为通过量表,就可以诊断ADHD(抑郁症、自闭症都是一样的)。

如何看待「互联网热潮出现娱乐化 ADHD」的现象?大众对 ADHD 存在哪些误区?  第3张

实际上,精神科的诊断,主要是通过“会谈”。在会谈过程中,医生会根据诊断标准,和你”聊“很多“家常”(越是流弊的医生,访谈越会显得“润物细无声”),通过你的回答,甚至微表情等来判断你的情况。因此,这个“会谈”的过程,是精神科医生培训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

如何看待「互联网热潮出现娱乐化 ADHD」的现象?大众对 ADHD 存在哪些误区?  第4张

量表只是一个辅助,可以帮助医生一定程度了解疾病的严重程度,或者变化等。

我前面针对量表有一个类似的回答,可以参考。

心理学中类似「焦虑/抑郁自评量表」等,会不会由于主观性太强导致过度诊断?

所以,如果你做了量表,评分很高,只能说“有这个可能性”,具体诊断,还是需要和医生面对面会谈的。

2.“我最近经常注意力不集中,丢东西,我也是多动症吧”

现代社会有了太多让我们分心的东西,各种可以无脑刷的短视频、随时弹出界面的广告(天知道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在查”ADHD娱乐化“的视频材料途中,刷了几个小时的悬疑电影讲解。。。 ),让我们仅有的注意力显得更加“余额不足”。很多人都会有“我也容易分心”的感受。

如何看待「互联网热潮出现娱乐化 ADHD」的现象?大众对 ADHD 存在哪些误区?  第5张

但,ADHD是一种“神经发育性障碍”,这意味着,这种症状是从小就开始的(晚发的ADHD我们暂不考虑,这里仅根据诊断标准来,要求ADHD的症状需要出现在12岁之前)(DSM-5)。因此,如果只是短期出现这些症状,也不足以确诊。你可以看看自己最近是不是有其他的干扰因素,比如太多认知消耗的任务、睡眠不好、情绪不好等等。

3.ADHD都是天才/得了ADHD这辈子就完了

看到很多人会提到这一点,“ADHD可能都是天才”。

如何看待「互联网热潮出现娱乐化 ADHD」的现象?大众对 ADHD 存在哪些误区?  第6张

近年来,神经多样性(Neurodiversity)的理念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这种理念强调ADHD等神经多样性是大脑结构和功能的差异,导致了他们与大多数人有不同的思维和行为方式。这些差异有的时候是有害的,但有的时候又是有益的(Sonuga-Barke et al. 2021)。

但需要注意的是,这种理念并没有强调”ADHD都是天才“。

虽然有研究提到,ADHD可能有更好的创造力,但是这也并不能说明这是一种普遍现象。

(关于创造力可以看我们这个文章。)

精神科小医生:ADHD的积极特质——从创造力开始,看到百花园

除了“天才”的极端观点之外,也有家长在孩子确诊后十分焦虑,觉得“孩子这辈子是不是就完了”。

诊断从来不是人生剧本的终章,而是重新理解生命的扉页。

找到适合自己工作和生活,很多ADHD做的也很出彩。也许你会觉得“这些成功ADHD都是少数幸运儿”,但我们到底该如何定义“成功”呢?当社会时钟的齿轮以神经典型人群的节奏转动,ADHD群体是否注定要做永远追不上时间的困兽?也许,对待ADHD,我们也应该放下极端的看法。不用单一的社会时钟丈量成长轨迹,包容差异化的思维模式。

从"这孩子没救了",到"我的孩子是未被发现的天才",本质上都是将ADHD压缩成扁平化符号的认知偏差。

“我们无意于制造标签,也不愿轻描淡写,消解挣扎”。

或许更珍贵的视角,是看见那些在诊断标准之外跳动的生命脉搏:在注意力迷航时依然闪烁的奇思妙想,在规则框架外野蛮生长的独特感知,在世俗标准下依然蓬勃的生命热望。每个不完美却完整的灵魂,都值得被凝视而非被定义,正如夜空中最平凡的星辰,也藏着属于自己的光年故事。

参考文献:

Sonuga-Barke E, Thapar A. The neurodiversity concept: is it helpful for clinicians and scientists?.Lancet Psychiatry. 2021;8(7):559-561. doi:10.1016/S2215-0366(21)00167-X

END

免责声明:本文由卡卷网编辑并发布,但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只提供分享给大家。

卡卷网

卡卷网 主页 联系他吧

请记住:卡卷网 Www.Kajuan.Net

欢迎 发表评论:

请填写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