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知乎直答本次焕新升级,增加溯源到人、精准提问功能?
作者:卡卷网发布时间:2025-03-27 22:40浏览数量:58次评论数量:0次
知乎直答的用户面对的不再只是AI了,
还有AI内容背后真正的创作者们,
这次升级后,这个早在知乎直答基因里的概念会被贯彻得更加深刻,
这下,「题主」在AI中再一次匹配上了「答主」,回归到人的价值。
这很知乎。
知乎直答的这波升级,
可以说是给出了一种态度,
「溯源到人」,不仅是一种更精准的搜索,
也是知乎面对AI时代当下每个人心中的困惑给出的答案:即,让“提问者”和“回答者”在知乎直答里再次连接。
回答创作者的困惑——将AI的成果回馈给创作者本身
大概是两年前,刘哥在我的评论区说过这么一段话,我一直忘不掉:
我当时是发自内心认可这段话,我也觉得每个有价值的创作者的内容都会被AI学走,甚至舞台也会被AI图文占领,全都要完蛋啦!
彼时知乎直答还没诞生,但ChatGPT已经令大伙都震惊了,当时我就在思考:
AI时代的到来,我们创作的内容注定要成为AI的养分,届时荣光归于AI,铺天盖地的AI创作的内容也会席卷互联网,继续以图文自媒体的身份去创作的价值何在?
每个以图文为核心的平台该如何去面对AI?
是否图文创作注定要走向彻底的衰亡?
AI是否窃走了本应属于创作者的成就?
依我看,面对这些问题,知乎直答给出了答案——溯源,并陈列AI内容背后创作者们的功劳,回归人的价值。
知乎直答最早版本上线后,我当时对它的理解就是「搜索」:
你用知乎直答查过哪些领域的知识或技巧?体验怎么样?我是把它当作「知乎的新搜索框」去使用的,它补足了以前知乎关键词搜索的局限,让“搜索者的问题”和“回答者的答案”通过AI真正意义上连接了起来。
而当时在最开始的体验里,让我意外的就是它在来源处整理出了每一位答主的小卡片,点击即可一键关注:
当时我觉得较之其他平台,
能看出知乎对创作者而言还是尊重的。
而这次的「溯源到人」,能做到为AI给出的局部观点和小结论溯源到个人,例如我搜索绘画互补色相关的理论,有部分观点就是引用的我回答里面的内容,且直接在末尾溯源到了我个人:
作为创作者,我感到很欣慰。
若将升级前的直答定义为高效的AI搜索工具,那么这次升级后的直答则变成了“人与人”的一种连接方式。
这次升级后,提问者使用知乎直答将更加清楚地意识到:
我面对的不仅是AI,还有整个知乎乃至全网的优质图文创作者,他们在我眼前不再是被揉捏魔改后的结论,而是一个个清晰可溯源的个体。
如果说我看到了我特别感兴趣的结论,我可以点入溯源链接去查看整篇内容,如果我认可该内容,我也可以点赞并关注该作者,并期待其日后产出的高价值内容。
知乎直答由此将AI的成果回馈给创作者本身,在其他模型都将创作者理所应当地视为材料资源吸收并取代他们的位置出现在提问者面前时,知乎直答向创作者分享了这个舞台,让提问者找到了AI背后真正的解答者,回归人的价值。
回答使用者的困惑——更精准更务实的溯源
相当大的一批用户使用AI并不是为了产出,而是带着问题去寻求帮助,希望能获得一些专业靠谱的见解,
AI虽然解答常规通识没问题,但是在一些专业细分领域就容易说胡话。
哪怕是当下最具实力的DeepSeek,也免不了在一些专业细分领域说胡话,说胡话就算了,有的时候它甚至会编造假的来源和出处,把假的事说得跟真的一样。
AI「面对难题说胡话,自行编造立论来源」,似乎是当下每个模型的通病,而且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多的幽默案例产生,也让大伙对AI产出结论的信任度越来越低。
那么如何使用AI能保证知识来源可信?
知乎直答这次的升级核心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
1.口碑与专业度
知乎直答的第一个处理思路是:每一个结论都要溯源出引用出处,站内引用要溯源到人,以答主的口碑和严谨的出处引用去赢得提问者的信任,并且很多时候会看到一个结论的产出是有多方源头的相互佐证,可行度极高:
2.自己DIY资源库——答主版
它的第二个处理思路是:继续优化资源库。
模型说胡话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信息源头脏了,被垃圾信息污染了,既然如此,不如就让提问者自己去选择优质的信息库,自己掌控信息源头。
你可以将某个答主的全部创作视为资源库去调用,例如我以我自己的创作为基础去提问我这个领域的专业问题,效果非常好,因为我在多篇内容里以不同角度阐述过「互补色」的概念,知乎直答把这些零零碎碎的点全部汇集成了面,呈现的效果远超我的预期:
3.自己DIY资源库——自制收集(电子笔记)
你也可以自己制作一个知识库,这个知识库功能实在是太夸张了:
它包含了你的收藏夹、本地上传的各种资料、RSS订阅和网页,呈现出的是一个非常立体且多元的知识库,而且它是你自己完全可控的知识库,你可以自己把控每一条信息来源。
这个东西用好的话,会非常厉害。
因为这本质上是一款AI控制的电子笔记,跟其他的私人化数据库+AI不同,知乎的收藏夹本身就是天然的已经建好的私人化数据库,绕过繁琐的数据库构建环节,直接开始享受。
如果说能够扩容,往这个方向单出一款王牌产品的话,那真的挺有竞争力的:你收集你认可且学习过的信息为私人数据库,通过AI,你复用你认可且学习过的信息,而且是深度利用还能溯源,最重要是快捷。
快捷构建一个学习、沉淀还能根据需求复习和自动二次创造总结的ai,这能完爆市面上的电子笔记。
但目前知识库的最大容量是5GB,单文件上传是50MB,可能距离电子笔记还有一定差距,但这个功能的可开发潜能非常大。
而且虽然知识库的最大容量是5GB,但你知乎收藏夹的容量可是无止境的,那么「收藏夹+知乎直答」这套组合拳所给你的就不只是「探索未知层面知识」的帮助了,还能是在「深化和复习乃至灵活的调动已知层面知识」给予你极大的便利。
这波改动如果真能推广开,知乎优质回答的收藏量会激增。
回答知乎自身的困惑——回归人与人的关系上
其实AI时代的到来,对图文平台而言无疑是一个较大的挑战,知乎这个平台自AI诞生之初就对其非常重视,后来一步步发展出知乎直答,知乎也从最早的搜索引擎(关键词匹配)升级到后来的AI语义搜索(自然语言处理)再到现在的人际连接和知识网络构建,利用AI再次将“提问者”和“回答者”连接起来。
我很认可知乎直答的落脚点,知乎对面时代之问,让自己的AI产品回归了人与人的逻辑,这个思路真的很好。
其实知乎早年的很多产品逻辑都是建立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并利用好了人的价值:
比如早期最核心的“点赞即转发”的内容传播逻辑:挑选答主关注,通过挑选出的答主们的点赞转发令自己的每日时间线上的内容推送优质且纯净,再到现如今的“圈子”试图重构一种新的人与人的内容逻辑。
正因为这种改变,我个人非常期待知乎未来的进一步发展。
在最后我想说的是,
当年的这段话,
我到现在还记着呢:
如今,题主再一次遇上了答主,这很知乎。
以上
免责声明:本文由卡卷网编辑并发布,但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只提供分享给大家。
- 上一篇:当年天涯论坛有哪些大神?
- 下一篇:天涯神贴到底神在哪里?
相关推荐

你 发表评论: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