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刷短视频,真的会导致大脑生锈吗?
作者:卡卷网发布时间:2025-03-21 22:46浏览数量:45次评论数量:0次
答案是自然的,而且学术界有个专门的名词描述这种现象:TikTok Brain[1](抖音脑).
如大家所预想的,社交媒体的使用,特别是高强度的使用,会对人的认知能力造成广泛/全面的负面影响[2],这包括认知灵活性的下降、决策能力的下降 以及 冲动决策等。还会对神经系统的健康造成广泛的负面影响[3] [4],包括更高水平的焦虑、抑郁等,并且会导致睡眠问题.
而短视频的使用和暴露 是 社交媒体暴露负面效果最强的那一种[5] [6]. 短视频在设计上突出“零帧起手”,也就是要很快的抓住用户的注意力,并且推荐算法会不断强化这类视频的推荐。大脑在高强度的面对这种高刺激性内容和内容主题的快速切换时,注意力处理机制会被损伤。即便是短时间(分钟级)的短视频暴露,大脑的认知决策过程也会受到可观测的负面影响[1]。
这些负面影响产生的核心机制在于两个方面:1)高刺激性内容的高强度暴露 和 2)刺激性内容的主题快速切换。
从1)方面来看,高刺激性内容的易得性和高频次性会利用大脑奖赏机制的弱点,让人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得高强度的多巴胺分泌,而在脱离短视频之后,分泌水平大幅且快速的下降。前半部分过程让人兴奋和愉悦,而后半部分过程则让人焦虑和空虚[7],如戒毒一般。
从2)方面看,如 「同时处理多个任务」对大脑来说难在哪里? 所述,人类大脑不能同时处理多个类似认知任务,而短视频则是在很短的时间内让大脑切换处理同类型但不同细节的认知内容,这种快速的切换在客观上造成了认知的“多任务”状态,因为视频滑动手指就可以切换,但大脑的认知状态不能。频繁的切换导致大脑认知的“任务切换损耗”(Switch costs)和混淆损耗(Mixing costs)[8]。也对大脑注意力系统产生了高强度的工作压力[9].
所以在刷完短视频之后,会有1)机制产生的空虚焦虑感,还有2)机制产生的疲倦压力感。由于注意力系统此时已经高度疲惫,还会产生可观测的短期认知能力下降,即Brain Rot. 如果长期暴露于短视频,这些负面效果会固化,也就是显著更差的大脑注意力、工作记忆,以及高度的神经系统紧张/疲倦,认知能力因此被全面削弱[10]. 这对于发育过程中的儿童来说负面效果几乎是终身性的,而且影响强度更高。
总结来说,刷短视频的对大脑的危害是全面的,快速起效的。对儿童来说,这类负面效果的损伤是更强且更持久的。
免责声明:本文由卡卷网编辑并发布,但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只提供分享给大家。
- 上一篇:你见过最令你震撼的一张图片是什么?
- 下一篇:Rust 和 Go,哪个性能更好?
相关推荐

你 发表评论: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