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在特别幸福的时候,会感觉到莫名悲伤」?
作者:卡卷网发布时间:2025-03-03 21:48浏览数量:56次评论数量:0次
一个冷知识
爬行动物是没有情感,只有情绪的。
情绪与生理需要(如饥饿、安全)直接相关;情感则源于社会性需要(如爱、归属感)。
而哺乳动物(如猴子、猪、狗、猫)等拥有与人类情感相关的脑区(边缘系统(杏仁核)、前额叶皮层),其激活模式与人类一致。
通过分析人类从爬行动物向哺乳动物进化过程中情感产生的脑结构基础,有利于理解为什么我们控制不了“乐极生悲”的主观情绪变化。
动物观察实验发现
哺乳动物常表现出超出生存本能的行为反应
例如大象群会守护死亡幼崽数日、用长鼻触碰尸体,发出悲鸣,黑猩猩因同伴离世停止进食并表现出持续性悲伤。
这类行为无法用单纯的觅食、繁殖等本能解释,需依赖情感驱动。
而爬行动物由于缺乏 边缘系统 ,情绪反应仅限于基础本能(如恐惧引发的攻击或逃跑),他们(如龟、蜥蜴)的行为多与条件反射相关,例如对食物的条件性兴奋,而非情感联结。
边缘系统是哺乳动物特有的脑结构,包含杏仁核(情绪处理)、海马体(记忆存储)、扣带回(情感调节)等部分,负责情绪、记忆和社会性行为的调控,是哺乳动物在进化过程中新增的脑区,与爬行动物的脑结构存在显著差异。
爬行动物的脑主要由脑干(控制呼吸、心跳等基础生理功能)和基底核(调节运动协调)构成,属于进化中最早出现的脑结构,被称为“爬行脑”,这类脑结构的功能单一,主要驱动本能行为,如攻击、领地意识、交配等,不涉及复杂情感或社会性行为,但会有简单情绪属性(如快乐、悲伤)。
部分进化程度较高的爬行动物(如鳄鱼)可能具备 边缘系统的雏形结构,但其功能仍局限于基础生存行为,无法与哺乳动物相提并论。
所以,回顾人类从爬行动物进化至哺乳动物的过程,在神经发育学角度,就可以大致找到本题的答案
即
边缘系统的进化保守性与情绪矛盾性
1. 脑进化过程的叠加影响
哺乳动物在进化中保留了爬行类祖先的基底核(原始情绪中枢),同时发展出边缘系统(情感脑)和新皮层(理性脑)。
标志性的进化就是 杏仁核 的出现
杏仁核作为情绪处理的核心,在人类神经发育中保留了基于 爬行动物时期 的原始预警功能:当幸福感触发过度奖赏时,杏仁核仍会激活负性记忆(如分离焦虑),形成矛盾情绪。
这种新旧脑区的功能叠加,导致情感反应的复杂性。
原始预警功能使得爬行类动物在生存时能够随时保持警觉,防止快乐的情绪被放大时成为其他动物的食物(如在进食享受快感时,开启警觉功能)。人类作为哺乳动物,在进化过程中保留了这种原始预警功能。
当人处于特别幸福的状态时,大脑中的杏仁核作为情绪处理的核心,仍会激活负性记忆(如分离焦虑),这是古老的预警机制在起作用,从而形成矛盾情绪,让人在幸福时感觉到莫名悲伤。
2. 社会化情绪回路的发育迟滞
人类个体的成长发育过程,其实就是人类进化过程的压缩加速版。
人类前额叶皮层(负责情绪调节)需25岁左右才发育成熟,而边缘系统在婴幼儿期已活跃。
这种神经发育的时间差,使得青少年期至成年早期的幸福感更易伴随失控性悲伤,本质是理性调控未能及时抑制原始情绪反应。
3. 老年人“强哭强笑”的病理机制印证
很多老人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在很开心的时候会突然哭起来,一般见于假性延髓麻痹患者,病理机制在于控制情绪表达的皮质脑干束受损,边缘系统(如杏仁核、海马体)的冲突性激活,导致无法自主控制哭笑。
综上所述,从神经发育学角度来看,边缘系统的进化保守性与情绪矛盾性,以及社会化情绪回路的发育迟滞,共同导致了人在特别幸福的时候会感觉到莫名悲伤。这是人类进化过程中脑结构和神经发育特点所带来的复杂情感反应。
免责声明:本文由卡卷网编辑并发布,但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只提供分享给大家。
- 上一篇:软件测试培训靠谱吗??
- 下一篇:地图软件,只看到图标,求问是什么软件?
相关推荐

你 发表评论: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