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专业现在真的已经日落西山了吗?
作者:卡卷网发布时间:2024-12-09 14:13浏览数量:95次评论数量:0次
1. 前言 21世纪以来那些火过的专业们
00年前后:外语专业(中国加入WTO,外贸大涨),生化环材专业(21世纪是生物世纪之言)
10年左右:土木工程专业(08年的四万亿刺激计划,中国房地产的疯狂)
他们都经历了最初的由盛转衰,而曾经的宇宙机似乎也难逃这个命运。
曾经互联网行业是当之无愧的第一行业,无论是2014年BAT包揽中国富豪榜的盛世,还是之后TMD的崛起,互联网的这把柴燃起了计算机专业的火爆。
但19年开始,互联网行业红利开始慢慢褪去,虽然于计算机专业来说虽然不会产生晴天霹雳的打击,但钝刀割肉,自然岗位的减少仍不可避免。
很多人都会感到疑惑,互联网包含那么多职能,为什么唯独计算机专业——程序员被着重强调呢?
核心原因是“代码无法直接产生价值“,更本质的原因是大部分的程序员并没有意识到这点。
2. 程序员的劣势分析
1)即使中国最早一代的程序员到目前为止也只有20年的工作经验,在没有前辈的经验和指导下,很一部分程序员认为只要完成任务,提升自己的技术,自己的工作就是长久而稳定的,但愈来愈多程序员35岁即失业的案例一次又一次打破了这美好的幻想。
2)有些程序员对于编程工作是很有自豪感,导致的结果是他们并没有去了解公司商业模式的意愿,除了业务上的交流,沟通也是他们所欠缺的一环。
3)随着年限的增长,程序员在公司中的职称也会越来越高,意味着企业需要承担不断增长的用人成本,但人的精力和专注力却是不断下降的,保持技术的增长以匹配膨胀的薪资,这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4)计算机的“后浪“实在是太多太卷了,能代替你的人所需报酬可能只有你的一半。
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只有爬上“金字塔“。
我在课程陈思炜:【精】职业规划x生涯地图(人人都值得学的生涯规划,67节936分钟纯干货。) 里也有提及类似的模型(如下):
正如上文所描述的,大多数程序员的工作只是十年如一日的停留在执行层面,所以企业来说,能为公司带来的价值更多是一颗“螺丝钉”,因此当行业出现萎缩或进行效率优化时,执行层面的工作易被抛弃的。
所以更多程序员(或者说现在就读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要更多的考虑,十年后的此时此刻我该去做什么?
3. 十年后的程序员该何去何从?
3.1 继续和代码打交道
1)业内当然不乏有在35岁后仍能精进技术,一个人顶一个团队的技术大牛,但这种人物毕竟是少数,故不适合绝大部分的程序员。
2)和创业公司合伙做技术入股,这是一个可行的道路,但最大的隐患是不稳定,没人能确保小公司在什么时候就会土崩瓦解,当然在做合伙人的过程中,你能更加切身的体会到一家公司的运作和更多的业务,对于自身的成长有相当的帮助。
3)做业务外包,与搬砖工人的逻辑类似,偏向交付的工作不会考虑个人的能力,正如搬砖工人的体格再大也赚不了双倍的工资,所以并不适合后续的职业发展。
4)做培训咨询,随着程序员市场的萎靡,培训咨询和其是唇亡齿寒的关系,市场也在逐渐萎缩,但如果能够建立个人品牌,是能够长期发展的业务。
3.2 在公司内部转岗
1)产品经理,程序员长期训练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与开发人员沟通的能力是其他岗位所不具备的,而且更能分辨一款产品在技术层面上能否可行。
2)管理岗位,看似比较顺理成章的职场发展路线,但值得注意的是,思维模式需要从原来的与电脑打交道变成与人打交道,人的变数和变量可一点不比代码简单。
根据上图我们可以认识到,个人的能力和技术所能形成的价值是有限的,管理其实是利用杠杆把自己的价值放大,同样产品也是,它能把你的做功不断复制,所以公司内部转岗的核心是利用好外界的杠杆,方法就是转变自己的思维模式:与代码打交道的技术思维→与人打交道的管理思维;与代码打交道的技术思维→以用户为导向的产品思维……最终实现转型。
以上模型引自我的文章:陈思炜:30岁的你,怎么还没做到管理岗?
3.3 自由职业
1)传统线下项目:也就是所谓的接私活,比如创建一个网站或是一整个后台管理系统,通常技术难度不会太高,但沟通成本较高,因为和你对接的基本都是对技术一窍不通者,且并不稳定,除非身边有现成的人脉或资源,不然很有接不到活的可能。
2)线上项目:通常是在固定的平台上找活,相比第一种不吃人脉资源,只要技术过硬不用担心找不到项目,而且有平台的监管,能避免一小部分报酬上的争议。
3)从国外的大平台上做研发任务:另一种形式的外包,你不用顾及业务的整体大局只要完成部分的算法设计,不过需要一定的英语沟通能力和调整时差的体力。
4)临时/兼职/自由顾问:这类工作对于个人的业务能力和沟通能力有很大的要求,同时也要有固定的资源和人脉,不然容易遇到第一类的情况。
4. 对于不同人群的几点建议
4.1 纠结是否选择计算机专业
不能用原本的思维惯性去选择计算机行业,首先要明确自己适不适合写代码(沉下心学习,不喜欢和人打交道,逻辑思维能力较强),入学之后需要判断自己能不能长期从事编程,通过和身边同学的比较,自评完成课程和作业的难度,估计出自己的编程能力,根据自身特点规划出一条符合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
4.2 已经入学或应届生
对于第一份工作不要只追求package的大小,而是要兼顾成长性和自己职业规划的契合度,综合考虑,否则就有很大的可能遇到下图的死亡职业三角。(引自文章:【精】职业发展的「循序渐进」和职业生涯的「死亡三角」理论(共4865字))
所以大多数人想在三十岁保住饭碗,对于资源、人脉的需求是大于确定技术的,多在工作中思考如何积累到资源,多从商业的角度思考问题,形成属于自己的“稀缺性”,才是破局的关键。
4.2.1 如何形成稀缺性?
通常,普通人形成自己稀缺性的方式主要有三种:单一技术水平、资源人脉和组织管理能力,它们在一个人的职业道路上的每个阶段都占有不同的比重,越是在权重占比更高的能力上领先其他人,你对于公司的稀缺性就越强。
4.2.1.1 求职阶段
作为职场的新人,普通人能给公司带来的唯一价值是“能否完成任务”,或者说是体力,因此单一技术水平代表着你有更高的做工效率和基本的入行门槛,理应在起点处在最高的位置。除非是“关系户“,不然资源和人脉主要体现在你的校友圈上,但这个占比并不大。除非是特定的“管培生”项目,企业对于你的组织管理能力不会有太多的考量。
4.2.1.2 职业发展阶段(20到30岁)
由于体力和精力正处在最旺盛的阶段,所以是技术能力发展最为迅猛的时候。有一小部分人因其出众的效率可能会有带领一个小团队的机会,借此提升自己的组织管理能力,甚至早早地当上了管理层。当然随着接触越来越多的业务,资源和人脉也在悄悄的提升。
4.2.1.3 职业黄金时期(30到40岁)
这是职业的黄金期,也是分水岭。原因很简单,在这个阶段里企业对于员工单一技术能力的需求不再迫切,转而更看重ta能为公司带来的资源和人脉,以及组织管理的能力。
这也是为什么我在前两个阶段没有强调公司视角的原因,因为在30岁之前,只要员工不躺平,老老实实工作,无论提升哪方面的能力,都是企业乐于看到的。(大不了之后裁员)
这里着重解释一下,为何单一技术在这个阶段里,企业的重视程度会由盛转衰,主要有三点原因。
1)普通人工作所要求的技术能力,通常在30岁之后就达到上限了,公司不会对你在这方面的成长再有大的期待。
2)此时是大部分人组建家庭的阶段 ,比起年轻人,虽然你的效率更高,但介于体力和精力的影响,产出不会有太多优势。
3)大多数人的工资是随工龄阶梯式增长,但你的成长性是否还能跟的上?结合第二点,纯单一技术输出上你的用工成本甚至不如初出茅庐的新人。
4.2.1.3 职业平稳期(40到60岁)
大部分人在这个阶段立足脚跟靠的不再是单一的技术能力,而是向下管理的能力、组织能力,以及你的人脉和资源给予的——和所处公司“平起平坐”互谈价码的底气,换句话说,能满足这两项能力者,对他们来说,公司只是一个平台。
5. 总结
看完上述的分析,我想大多数人应该都理解为什么对于程序员来说35岁是个槛,也明白了该从哪方面下手去解决这个问题,不仅仅是计算机,所有把单一技术作为核心竞争力的工作都要重视这三条曲线,并思考如何提升自己其他两方面的能力。
方向的转变需要长期的积累,与时俱进才是每一位计算机人最需要掌握的技能。
相关内容:震惊,微软深夜发布!10亿打工人噩梦?!GPT-4 Office办公软件王炸Microsoft 365 Copilot问世!24 赞同 · 0 评论文章ChatGPT的出现会不会导致底层程序员失业?20 赞同 · 7 评论文章【热】程序员为什么越老贬值就越厉害?33 赞同 · 2 评论文章
其他内容推荐:【精】大学生职业发展路径-四大方向+四大维度深度解析(共89884字,宜深度阅读,240201更新)3178 赞同 · 185 评论文章【合集】职业规划&实习&求职(387篇视频-240201)持续更新中...145 赞同 · 15 评论文章【精】为何很多人不愿做后台工作?——一文带你分清「前中后台」(共8602字,各行业通用)549 赞同 · 44 评论文章【精】职业发展的「循序渐进」和职业生涯的「死亡三角」理论(共4865字)108 赞同 · 21 评论文章【精】失去应届生身份后,该怎么找工作?(全文共7689字)142 赞同 · 4 评论文章藤校留学8年花268 万,毕业4年做地产月入1.2万?(本文共5637字)31 赞同 · 0 评论文章
免责声明:本文由卡卷网编辑并发布,但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只提供分享给大家。
- 上一篇:物联网到底是什么?
- 下一篇:有哪些不错的 WordPress 替代品?
相关推荐

你 发表评论: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