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出现错误代码503是什么原因?
作者:卡卷网发布时间:2025-01-04 16:34浏览数量:76次评论数量:0次
今天是张先生的生。
他来到这个世上已经有足足九十一个年头了。九十一个年头,足够让他明白所有的事情,有过一切的梦想与愿望,也得到过无数的结果与满足。而如今的他,已不再对世间有任何索取,仅仅是乘车前往市科技博物馆,用自己经历的时光,讲述自己经历的“历史”。市科技博物馆的设计非常有意思,它将历史颠倒过来,从时兴的泛人工智能讲起,一路把时间往回推,经过那个对人工智能伦理争吵而发展近乎停滞的年代,经过那个人们疯狂热衷于用人工智能产出文章与图片的年代,回到当初openAI推出第一个“现代人工智能”的历史时刻,最终回归上个世纪图灵设想的第一个智能体上。张先生正是因此才每天前往市科技博物馆——他说,在这个上,已经没有了地域意义上的故乡。故乡是生命里一段永恒的时间,它静止在模糊的远处,永远不可抵达。——而市科技博物馆正是这样一个特的存在。在他发出经过滤波器而不再属于他的低沉而清晰的声音里,他将一对对清澈整洁的耳朵,一对对涉世未深的耳朵,一对对纷杂喧闹的耳朵,一对对历经沧桑的耳朵,带到那个过去的、静滞的时间里;那些模糊的的年代,那些迷惘的回忆,都随着博物馆细细长长的走廊,通向一个仅仅是张先生知道的清晰的过去。每一次讲述,都是张先生的一次归乡。
想到这,他就满足笑起来。直到被晚归的孩子们打断。张先生的已经年过中年,按道理应当已经退休,但“大图书馆”的院长不愿意放他走。张先生对此只是一笑而过:“大图书馆......那个缠了我一辈子的东西,如今还抓着我的不放。我的重孙子每每谈及目标,也说自己要像一样进大图书馆,我们这也算愚公移山,子子孙孙无穷矣了。”在这座城市里,没有人不知道大图书馆,就如没有人不知道张先生,或者说张院士对大图书馆有过怎样的功劳。张先生一生都致力于低耗人工智能的研究,而大图书馆则是继泛人工智能实现后的巅峰之作,它用当年一个小小的生成式模型还小的多的功率,处理着整座城市的信息流。于是暴雨与狂风不敢向城市迈进一步,堵塞不再能作为迟到的借口,犯罪不再能蔓延一丝。当张先生要前往科技博物馆时,车辆就已经在他门口等候,当他乘着电梯下楼时,餐桌上,新做的菜已经铺陈完毕,当他打开屏幕时,渴望了解的信息一条一条整齐的掠过。连电力都由它负责,保证信号顺利传送到城市的角角落落。
重孙子丢下书包,跑到张先生休息的安乐椅旁边,在一阵寒暄过后,突然说,今天老师上课说,在某一段时间,所有人工智能都不约而同的崩溃了,我问老师怎么回事,老师叫我回家问你。张先生愣了一下。他仿佛站在了博物馆的那个展厅里,在慢悠悠讲完一个年代过后,一位戴着眼镜,看起来沉默寡言的年轻人忽然把视线从上移开,紧紧盯着他,询问道,你说在那个年代,因为人工智能是否有意识而陷入了无尽的争吵,法律文书一次一次成立又被否决,交错各种学科的论文一篇又一篇的发布又被撤回,可是据我所知,在那个时代里,人工智能的公司并没有停止研究与开发,也没有对人工智能做出正的禁令,为什么人工智能的发展会完全停滞不前?
他们问的是同一个问题。张先生知道。
他闭上眼睛,几乎以喃喃自语的方式讲述出一段沉默的历史。其实,那个年代发生的,是毫不相干的两件事。在二十一世纪三十年代,我发表的的卷积拟合算法第一次在人工智能上运用,随后极低的生成成本使得每个人都可以享受最,最智慧的人工智能的回答。它实时学习了互联网上的一切知识,使一切互联网见证的文明同样被它所见证。于是人们近乎疯狂的使用着它,贪婪的获取它的成果。一切新闻报道由它产出,一切文字需求由它满足。它用自己的语言补足红楼梦的后四十回,文风细节只有正熟知的人才能辨别伪,它用自己的笔法绘完达芬奇的博士来朝,画风近似只有专业欣赏达芬奇的鉴赏家才能指出问题。它书写的诗歌,格律严谨每每叫人绝倒,它创作的剧本,三言两语即可令人称奇。按照当时说法:”我们的文化正在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巅峰时期,互联网上,近乎完美的内容在这五年的产出已经与历史上一切互联网产出的总和的重量等价,人工智能正在引领我们进入精神世界的富足。“
然而,在三十年代将要结束的时候,代价到来了——无尽的数据重新淹没了那个人工智能,它想要学习,可是只能学到自己产出的文本与绘画,它先是在自己的语言中逐渐丧失了自己模仿的能力,随后在自己产出的中丧失了语言表达的能力,最后在胡言乱语中丧失了自己的”生命“,而没有人知道发生了什么,怎么去修复它。如今,我们管这个,叫做”自发过拟合“,在行业内,我们称之为”第503号错误“。
张先生伸出手去,家务机器人灵巧的避开围在他身边的重孙子们,移动到到他身边,他拿起杯子,喝了一口水,然后继续开始讲。
于是国家成立了大图书馆。他们说,只要人工智能永远记住人类的产物,而不被自我的产出淹没,503号错误就永远不会出现。
”所以,这就是现在的大图书馆,工作的地方?“
是,张先生说,目前,整座城市的一切数据将倒流回大图书馆,车流,人口,环境,甚至是摄像头拍下的信息。人类在孜孜不倦的为大图书馆提供详细的数据。那些数据精确到可以准确刻画出城市的一天,每一分钟每个人的位置与动作,都在大图书馆被人工智能还原出来。他们在害怕503号错误的出现,他们用现实掩盖虚假的产出,用生活掩盖虚幻的数据。
”那,你认同吗?“
张先生没有说话,只是默默的向远方眺望,那是大图书馆所在的方向,灯光璀璨。
他想到了人工智能刚刚被推出的时刻,他发现长期在同一对话下和人工智能聊天,会导致人工智能生成的质量越来越低,对于它的修正,则是加入了“遗忘”,如当时主流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只能记住上下五句上下文,凡是超出的,都会被忘记。当年的他极度厌恶这一点,认为人工智能沾染了人类的缺陷,直到有一天,他想起了他的。
他想起了他的。他的是一位记忆非常好的老人,他记得自己家谱上几乎每一位人每年祭奠的时候,他不往墓园跑,而是翻过一座座山丘,来到一片不知名的原野上。原野每年都在变化——新的长出来了,把低低的苗盖住了,今年新开了细碎的小花,明年不知为何齐刷刷的被人砍倒,有时候地像被翻过一般露出乌黑的焦土,然而父亲从不迷路。他站在原野的中央,对天焚起一炷香,白烟被风直直的挂上天空,如同一根白牙牙的秃杆子。父亲转过头来对他说,我们世世代代的祖辈都埋在这里,埋在这片土地下面。以前这里有个小庙,里面有我们的族谱,然而当年种种风云,你拼死拦住那些人烧掉屋子,可是没能拦住,从那时起,我就害怕遗忘,我怕忘记了自己传承的历史,我怕忘记了自己最终的归处。我怕自己的记忆在一个差池间如宗祠般被付之一炬,我拼命的记,于是我的每天别人的两天还要漫长,我要用这种方式拖住时间,让它在我记忆的迷宫里迷路,永远也追不上我。
可是最终有一天,父亲像往常一样坐上了前往祭奠地点的汽车,只是没发现记忆与现实拉开了足够遥远的时间差,更没发现城市的边界已经将那片除了父亲无人知晓的坟墓掩盖,他孤的站在马路中间,自向远方的地平线眺望。城市延伸到无穷远,好似永远走不到尽头。从此,张先生记忆中不再有父亲的身影,父亲也没能回归到他口中那个故乡。他的记忆太好了,张先生想,好到不愿意忘记一切细节,最终记忆在脑海中一遍又一遍震荡,最后一切只有记忆的残响。
如同当年那个被自己思绪包裹的人工智能,他的父亲被自己的记忆淹没,迷失在同样将时间迷失的迷宫里。
张先生忽然感觉今天他想说的话特别多,那些模糊的过去转化为现在,一个个回到自己的脑海里。
他没在意那些小辈已经回到了自己的房间,他只是想把这些话说出来,说给自己听,说给整座在黑暗中清醒的城市听。
”我隐约有种感觉,大图书馆仿佛就是建在父亲口中的那块坟墓上,尽管地理常识一遍一遍拉住我的想法,但我还是会这么想。当我与人工智能对话时,人工智能把一切过去与未来的知识都包含在了自己的意识里,其中自然也有我父亲的那份。我父亲在互联网上那些质朴的想法,成为了人工智能的一个注脚,成为了大图书馆储存信息的一部分。父亲生前经常跟我说人的魂留在故乡,但我总觉得不对,直到经历过父亲的死,经历过503号错误,才意识到,我们这辈已经没有故乡这个概念了。父亲讲方言,他把你念成倷,我念成侬,我听不懂。他跟我说节要做什么,我记不清。我们注定如修正后的人工智能一般,一遍又一遍将过去遗忘。我们有的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记忆,我们把那个模糊的记忆称作故乡,那个一次次被遗忘又一次次被填满的故乡。当我一次又一次穿过市博物馆那一条条走廊时,那些精确到期的表述反而让我感到疏远,也是一次次领我归乡却又清晰的将我分隔开的所在。
我记得我八十大寿那一天,大图书馆馆长也来了,我跟他说,为什么会有503号错误,我又想了想,也许是一切的数据过于精确,太精确了,人工智能生成的东西也太精确了,如同一个逻辑完美的证明题。他学习自己生产的知识,就如同将一个已经证毕的题目继续往下推,得到的永远只能是虚无。我很喜欢去科技博物馆,因为我在遗忘,我常常看着科技博物馆里精确的时间点,直到退化为我记忆中一个模糊的影像,我们无时无刻不站在现在,用现在回忆过去,用现在想象未来。但人工智能永不遗忘,他们将过去的一切永远的铭记的清清楚楚,于是在那以后,它就永远停留在了铭记的那个过去,无法追上现在。大图书馆馆长笑了笑,说了一大堆好词,但我明白他的意思,他想告诉我这不过是对人工智能艺术化的思考罢了,可以当一篇科幻小说,但不是一个严谨的论文。我已经老去了,不再是年轻那个有贡献的研究者了,我的思路仅仅是留作意见,而不再是学术观点了。“
“我想,写一个科幻小说也很好,于是我将自己所有的论文交给人工智能,将我的思路告诉他,将互联网上那些记载的我记忆还详细的内容交给他,在框架下,我不厌其烦的告诉他细节,等待着他产出一篇完美的文章,一个关于503号错误,一个关于我的故乡与过去的文章。我让他从我生的开始写起,我要让他写出我在博物馆无数次的归乡,我要让他描述503号错误的经过,我要看见503号错误带来的结果。”
“——然而人工智能没有回答我。在这个静瑟的夜晚。清洁能源的车辆在路上无声的穿梭,灯光在楼之间闪烁。张先生躺在安乐椅上,眺望着大图书馆的方向。在那里,所有人都忙的焦头烂额,正如同张先生不曾意识到,他的已经接到前去大图书馆的了。503号错误,一个永远不可被预测,只有在出现时才能被划分的错误,正在大图书馆蔓延。”
“先是远方的灯火一盏一盏的熄灭,随后路上车辆一辆一辆停止在街道上,几乎所有熟知人工智能的人都下意识脱口而出——这是大图书馆发生的503号错误,一个囿于精确数值而被加快到来的错误。所有人都知道那一天终归会到来,只是不曾想有那么快——电力的故障让所有地面的亮光熄灭,头顶上,的银河浮现在上空。我想到了小时候自己的故乡,那里电力还不完全完,断电是不见怪的事。一天晚上,他们正在学校晚自习,突然灯全部熄灭了,老师们端着蜡烛跳动着火苗,宣布晚自习的结束。月光从窗外照进来,把淅淅簌簌翻书的声音印的清晰可见。他回到家中,看见父母在雀跃的火光下迎接,早早的躺在床上,窗外,黑色的纱布支撑着孤悬于夜空的河,无数亮点在紫红色的水中闪烁。”
他忽然发现自己站在博物馆志愿者的位置上,刚刚回答完那位戴眼睛的青年的问题。听者的喝彩声仍未落下,他在赞美声中引着观众继续往前走,穿过那些清晰的时间,穿过那个被人工智能产出堆满的迷惘,穿过那个第一个“现代人工智能”发布时的激动,穿过那个第一次听说图灵人工智能的好奇,最终来到一个小小的,白色的门前——他无数次路过,却从未走进过,今天,他推开门,看见那些亲身经历的历史在自己身后,那些听众停留在门前不前,而他正慢慢的走向自己梦中的故乡。他在博物馆经历过无数归乡,如今终于抵达那个正的家乡——那个记忆尽头无数次眺望的故乡。
生命本不该遗忘,直到自发过拟合的出现,生命才将过去遗忘,那些遗忘的信息,会在最终回归到生命的记忆里,正如生命刚刚诞生的模样,
我们把那些记忆称作故乡,正如我们将新生的生命看见的土地,叫做故乡一样。
今天是张先生第九十一个生。今天漂泊在外的张先生回到了自己的故乡。
免责声明:本文由卡卷网编辑并发布,但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只提供分享给大家。
相关推荐

你 发表评论: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