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plin和obsidian有什么区别?
作者:卡卷网发布时间:2024-12-12 00:31浏览数量:89次评论数量:0次
最近有朋友问我, Obsidian、Notion、思源笔记和印象笔记,这几个笔记哪个更好?更适合用来做个人知识管理?
我想,凡是有打算进行个人知识管理的朋友,应该都会遇到类似的问题。因为没有使用过,只是看着每个 APP 的自我介绍,会感觉到有些迷糊:这不都差不多嘛?
知识管理的概念出现那么多年,各种笔记类工具也经过无数次的模仿、迭代,功能方面基本上大同小异,各有各的特色,任何一个拿出来都能对个人知识进行管理。
有一个事实:没有哪一个工具是能够满足所有用户需求的。每个人的需求不同,功能侧重偏向不同,对 APP 的选择也就不同。
不管是用 Obsidian 也好,还是用其他工具。结合这些年在工具使用和知识管理上的些许经验,我想给大家一个忠告:
不要匆忙使用知识管理工具,请想清楚自己最重要的需求,更要弄清楚个人知识管理的底层逻辑。
1、什么是个人知识管理
个人知识管理,英文是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简称PKM,是一种为提高自身学习和工作效率,加速自我成长,通过各种方法和工具,对个人的信息和知识进行有效管理和利用的方法。
它通过对信息和知识进行收集、整理存储、检索应用、输出分享等一系列过程,可以有效应对当前信息超载和碎片化带来的危害,加快自我进化速度,在社会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简单而言,个人知识管理就是用一种或多种方法和工具,搭建一个独属于自己的知识库。有必要,也非常重要。
一来,可以存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没有理解且记下来的知识,不是自己的知识。
费钱费力,吃苦受累,好不容易获得的经验技巧,任由它们随着时间流逝而被遗忘,太可惜了。而搭建个人知识库,对自身的经验技巧,即是再次强化,也是成果具现。
二来,方便检索和再利用。毕竟很多现象背后的本质都一样,而知识又具有可重复性。
生活和工作中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其实,这些问题有可能很多都是自己遇到过,也解决过的,只是它们变换了模样,穿上了各种各样的外衣,迷惑了我们。
通过对自我经历的回溯,对问题的层层拆解,终归会回落到最基本的概念和方法上,就像计算,不管数字有多大,最底层的还是 1+1=2。
简单说完什么是个人知识管理,以及个人知识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再谈谈我常用的 Obsidian 又是什么。
2、obsidian 又是什么
Obsidian 官方给出的解释是:
- Sharpen your thinking。磨砺你的思维。
- Obsidian is the private and flexible writing app that adapts to the way you think。Obsidian是一款私密且灵活的写作应用程序,可以适应你的思维方式。
- Your thoughts are yours。您的想法是您的。
- Your mind is unique。你的思想是独一无二的。
- Your knowledge should last。你的知识应该持续下去。
百度翻译的比较生硬,也不是很准确,不过还是能体现大概的意思。敲出几个重点:
Sharpen:使清晰,使锐利,加强,加重,改善,提高
Private:私人的,私有的,私密的
Flexible:灵活的,可变动的,有弹性的
Adapt:适应,使适合,加强
在我看来,Obsidian 能适应每个人的思维和习惯,能私密,灵活且安全地书写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想,非常适合用来搭建个人知识管理体系。
有人曾不屑地对我说:Obsidian 就是一个套壳的大号“文件夹+TXT”。不得不说,他说的有那么一点儿“歪理”,很直白地点名了 Obsidian 的两个特点:
1、文件夹系统。与 Windows 系统的文件资源管理器没有太大区别,可以说是完全契合。
经常有人诟病文件夹资源管理器繁琐不便,跟俄罗斯套娃似的一层套一层,不知道究竟有多少层。但又不得不说,文件夹系统有它独特的优势,不然也不会被 Windows 集成,使用了数十年,看情况还可能再使用数十年。
2、纯文本。TXT 是一种纯文本格式,Markdown 格式也是一种纯文本格式。
Windows 系统自带的笔记本能够直接打开以“. md”后缀命名的 Markdown 文件,如此以来,你写的笔记在其他电脑上也能打开,哪怕没有安装 Obsidian,不用担心哪一天 Obsidian 倒闭了,关停了,不运营了,你的笔记就打不开了。
同时,“文件夹+TXT”的形式也大大降低了大家使用 Obsidian 的使用难度,毕竟很多人已经习惯了 Windows 的文件资源管理系统。
然而,你若真的认为 Obsidian 就是“文件夹+TXT”套壳,那就大错特错了。这也是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之一:帮助你更清楚地认识 Obsidian。
Obsidian 是以 Markdown 语法为基础的知识管理软件,在管理知识上,除了文件夹系统之外,还有属性、标签、双链和白板四大功能。
3、四大基石:属性、标签、双链和白板
3.1 属性
Obsidian 的属性是依附于笔记的,没有笔记就没有属性。好比一个人,性别、身高、体重、年龄、学历、职业、婚姻状况等等,这些信息就是某人的属性。而笔记的属性又与此有些不同。
笔记可以没有属性。
在 Obsidian 较早的版本里,并没有属性(Properties)一说,那时候只有 Front_Matter,也就是笔记的 YAML 区,具体体现就是:
在笔记第一行以“---”开始,一行一行按照 YAML 语法写一些“tags”、“tasks”、“title”、“Ctime”等等信息,最后又以“---”结束。
简而言之,就是在笔记最顶部添加一些元数据,这些元数据包含笔记的一些信息,比如笔记名称、创建时间、修改时间、笔记类型等等,是用来配合 Dataview 使用的。
这些属性在阅读模式、笔记模式、实时预览模式下都能显性,但在导出的文档中并不显现,却又真实存在。
Obsidian 官方起初并不重视笔记属性,用户对属性的使用管理也不方便。后来,在 1.4.0 版本中才首次引入属性功能,允许用户在笔记中方便直观地管理和使用元数据。
笔记属性的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并不仅仅是方便用户更好地管理笔记,也是 Obsidian 官方对笔记管理底层结构性的改变。
因此,我们也要重新思考:笔记属性有什么用?它对笔记管理有什么帮助?怎么才能更好地利用属性?
首先,属性功能允许笔记能够承载更多信息。我们可以给笔记添加很多属性内容,比如笔记标签、笔记别名、创建时间,最终修改时间,笔记类型等等。
其次,属性功能允许我们对笔记内容进一步思考和分类。比如这个笔记是属于哪个领域?涉及哪些主题?笔记重点讲述了什么?
最后,属性功能允许我们更方便地搜索查询。借助 Dataview 插件,我们可以使用更多条件,更准确地查询笔记。比如我想查询 23 年 12 月安排了哪些任务,就可以查询“2023 年”、“12 月”和“tasks”。
我给不同的笔记设计了不同的模板,又给不同的模板添加了不同的属性。
日志模板属性
资料模板属性
我的各类笔记属性汇总:
- Tags:标签——必有
- Aliases:别名——可无
- 创建时间:手动选择
- 最终时间:手动选择
- 作者:李知亿
- 文章类型:R 热点事件、X 文学小说、Y 科学原理、G 效率工具和 Z 生活杂感
- 类型年序:001——三位数,是指此篇文章在当年 5 大类型中排第几篇
- 文章总量:0001——四位数,是指此篇文章在已写所有文章(含已写未发)中第几篇
- 文章编码:Y 0001 R 001241104
- 发布:是/否已发表网络/出版
- 主题:手动填写,没有标签那么严格,比如知识管理,燃脂锻炼,读书技法等
- 关联文章:本文中引用了哪些文章/笔记
- 总结:本篇文章的大致内容、重点、要点
- 分类:手动选择,有三种类型:概念、实体和关系
- 日志编号:手动选择,格式 YY-NNN,示例 24001 表示 24 年第 1 篇日志
- 职业领域:手动填写,比如教育、读书、职场、企业管理等等
- 当年排序:当年读到的第几本书
- 读书总序:累计读的第几本书
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和需求,给笔记设置不同的属性。给大家一个小建议:
请在单独的一篇笔记中汇总自己不同模板、不同笔记的属性,并为每个属性写清楚解释内容。
避免 2 种情况发生:1、出现相似属性,交叉使用,后期 dataview 查询会错漏;2、时间太久,忘记属性表示什么意思,不知道要填写什么信息;
3.2 标签
标签是一种符号,也是一种代称,在 Obsidian 中更是一种分类和组织内容的方法。它以“#”开启,紧跟主题词或关键词,中间没有空格,例如 #obsidian 、 #认知提升 、 #写作技巧 等等。
它可以出现在笔记的任何地方,属性中、文字行段中、笔记末尾处,不管出现在哪里,都会在标签系统中体现。
它用途也很广泛,用来对笔记进行分类,比如这篇是关于 Obsidian 的就可以打上 #obsidian ,另一篇关于 Obsidian 插件的也可以打上 #obsidian 。也可以用来筛选,Obsidian 自带搜索框有 tag:搜索标签一项。
还可以用来定位,比如有个小秘密存在某篇笔记中,可以设置一个独特的标签,一键搜索直达。
其实,在我看来,标签是文件夹层级的穿透器,是主题法的实际外显。
Windows 的文件夹系统之所以被人诟病,很大是因为直达目标文件夹不方便,知道存在哪里却要打开一个又一个的文件夹。在 Obsidian 中,标签就能够无视层层叠叠的文件夹,一键直达。
文件夹系统和标签系统可谓是笔记管理的两把利剑,它们组合的效果绝不是 1+1=2,而是远远大于2。文件夹是层级固化,让笔记纷纷固定在某一个位置,层级清晰明了。标签则是浮动的、无形的、自由无序的,跨层级的,融入文件夹系统却又不受其控制。
我们可以按照固定的规则对笔记进行分类,比如外语分为【英语】、【德语】、【日语】三个文件夹,每个文件夹下都有关于写作技巧的笔记,不用改变它们的存放位置,只需要在相关笔记中打上 #写作技巧 ,就能穿透文件夹层级轻松找到。
若把文件夹看做是分类法的表现,那标签就是主题法的外显,它能跨越文件夹层级,通过特有主题的标签对某一主题进行分类聚焦,相比文件夹的死板,标签更为灵活,因为每个笔记可以有多个标签。
3.2.1 如何管理标签
笔记可以有众多标签,然而标签太多也会出问题,最常见的就是标签混乱。它的根源在于我们的随性和懒惰。
对笔记打标签很方便,输入“#”+“主题词”即可,正是这种方便让我们变得随性。举个例子,前几天琼瑶离世,看到她的遗书和告别视频《当雪花飘落》,整理了一篇笔记,当时标签打了好几个:台湾人物、言情作家、死亡遗书、自杀身亡、生命自由、老人尊严。
晚上整理时,发现“死亡遗书”、“生命自由”、“老人尊严”都只有 1 个标签,类似标签有“死亡”、“自由”、“尊严”、“衰老”、“遗书”,就对笔记标签进行修改,最终改成:台湾人物、言情作家、死亡、遗书、衰老、自由、尊严。
其实,标签的管理是个难题,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如何管理“标签”是个大难题,也是一门大学问。
大家可能不相信,那把“标签”换成图书馆学、档案学、情报学中的“叙词”或“主题词”更好理解些。
叙词,也称为主题词,是一些以概念为基础的、经过规范化的、能显示词间语义关系和动态性的词或词组。
通俗地说叙词是人为规定的、具有一对一关系的词,就像李晓明,爸爸妈妈叫他小明,爷爷奶奶叫他明娃儿,老师叫他晓明同学,同桌叫他狗蛋等等。按叙词的相关规定,他只能叫李晓明,不能乱用小明、明娃儿、晓明同学、狗蛋这些。
叙词的集合叫叙词表,我国第一部综合性的大型叙词表,也是国内最通用的一部词表工具书叫《汉语主题词表》。为了编成这部书,近 9000 人耗时 5 年才完成,并在 1985 年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我们没有编撰类似主题词表的能力。这个例子可能有些打击大家管理标签的信心了。
我想说:完全没有必要。
笔记是自己的,私密且灵活,我们想怎么打标签就怎么打标签,没有人会批评你,苛责你。只是为了能方便、快捷、有效地进行知识管理,还是希望大家能尽量维护好自己的“主题词表”。
给大家 2 个建议。
第 1 个是规范主题词,尽量相对小概念词,比如白酒、葡萄酒、啤酒、奶茶等,而不是用大概念的酒水饮料,或极小概念的青岛啤酒、哈尔滨啤酒。
第 2 个是:建一个罗列知识库中所有标签的笔记,规定分类方法,定期进行维护。这样做的好处有 3 点:
- 此笔记容易构建简化版的“主题词表”。
- 标签存放在一处,层级清楚明了,方便查询、管理和维护。
- 规定了分类方法,每次打开标签笔记都能看一遍,不会遗忘规则,反而方便添加新标签。
3.2.2 我的标签分类
因为我的知识管理偏向社会科学方向,不是生化环材之类的理工农医方向,所以我是根据理性和感性共分为三类:科学(理性)、艺术(感性)和文化。
- 科学:涉及理性的信息,科学技术相关的内容,比如人工智能,脑科学,宇宙天文等。
- 艺术:涉及感性的信息,小说故事、美学、摄影、电影、纪录片等有关内容。
- 文化:主要是文化通识知识,一些概念、原理、方法、技巧之类。
在三大类下面,再根据具体情况分类,比如养生健身需要科学,所以在【科学】下分出【养生健身】,之下再分出【睡眠】、【饮食】、【运动】等,而【运动】下是【骑行】、【跑步】等,不再往下分类。
虽说分类最好遵循麦肯锡的 MECE 原则:相互独立、完全穷尽,但是很多东西介于理性和感性之间,并没有很明确的界限,我不想为此而绞尽脑汁,耗费大量时间,便采用一个简单粗暴的方法:
凡不是很明确理性或感性的知识信息,统统归入文化一类。
因为个人知识管理本就因人而异,追求的不是百分之百精准,而是便捷有效,就像在家办公一样,有心情就化个妆,想偷懒不化妆也没人嫌,怎么舒服怎么来。
3.3 双链
双链,现在应该是各种知识管理类工具的标配了吧。因而,对于双链大家并不陌生,也通常会在笔记归档时打上双链。Obsidian 种插入双链的方式很简单,按两下键盘上的“【”,配合符号自动匹配的增强编辑插件,方便快捷。
双链是出链(Outgoing Links)和入链(Incoming Links)的合称,它们是两种不同类型的链接,各自有着不同的用途和优势。
出链:笔记中指向其他笔记的链接,是你思考的向外延伸。
入链:当前笔记引用其他笔记而产生的链接,是你思考的来源出处。
出链和入链是一个相对概念,双链就像两点之间的那条线,实际是一根线,而不是两根。一个个笔记链接起来,众多双链汇集形成网络,也就是 Obsidian 的知识图谱了。
双链的使用很简单,理解起来也不复杂,某人可能为了知识图谱的好看,为一些没有太多关系的笔记也加上链接。
拥有好看的知识图谱,特别是动画播放时,一个个“小星球”链接起来形成巨大“星域”的时候,那种发自内心的别样成就感令人着迷。
不好意思,我正是那“某人”。令人沉醉的成就感很快消失,糟糕的麻烦紧随而至。说下我踩过的两个坑。
第一个坑:为笔记添加不必要的链接。
不记得哪位网友说过:与知识库中笔记没联系的信息,没有存储归档的必要。此话虽不是很合理,却强调了知识串联的重要性。串联起来,流动起来的知识拥有创新的魔力。为没有太大关系的笔记添加链接,会阻碍这种魔力的产生。
假设有篇笔记是讲述苹果营养成分的,另外一篇笔记说一个苹果砸在牛顿头上,促进万有引力被发现的故事,主题都有苹果,也没有关联的必要,相反还会为后期搜索苹果营养相关内容增加麻烦。
第二个坑:没有为链接标明“为什么要进行链接”。
两个笔记建立链接很简单,时间久了之后,特别是需要解决某个问题,检索出来相关链接笔记,重新弄清楚两个笔记因何链接就会浪费不少时间,还会打断解决问题的进程。
在标明链接原因方面,Obsidian 几乎没有支持,我曾借助 Word 文档脚注功能,使用 3 个 Obsidian 插件:
Better footnote:脚注弹出窗口插件,允许用户在悬停时快速预览脚注,单击脚注显示持久弹出窗口,双击脚注跳转到底部的引用。
Footnote Shortcut:自动插入带有自增索引的编号脚注标记、插入带有自定义名称的脚注标记、在文本底部添加相应的脚注详细信息、快速填写脚注详细信息、跳转到脚注详细信息以及从脚注详细信息返回到脚注。
Tidy Footnotes:用于整理 Obsidian 脚注的插件,可以将所有脚注定义整合到一个地方,并按出现顺序排序,重新索引编号脚注。
3 个脚注插件组合使用,也能形成类似 Word 中的格式。美中不足的是,编辑模式和实时预览模式下,插件不支持脚注悬停预览和跳转功能。Better footnote 插件更新已经停在 2021 年,太可惜了。
后来,我还是回归到最初:在笔记插入链接处用特殊符号@+简要关联原因+@标明。
知识有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之分,在我看来双链以及链接说明就是某种程度上的隐性知识。
关于双链,我还有一点想说:笔记有了入链,是否还有必要为当前文档加上出链吗?
除非有强迫症,否则我不建议再加上出链。
原因有二,一是增加不必要的工作量。两个笔记只要一方加了链接,双方就联系起来了,至于链接叫出链还是入链,没啥大影响。
二是影响思考逻辑方向。知识图谱打开箭头开关,能够很清楚地辨别链接指向,链接的指向即思考的方向。人为加上回链,扭曲原本思考方向。
最主要的是,不加回链不影响使用知识图谱时,在笔记之间的悬停预览和跳转。不使用知识图谱时,Obsidian 核心插件出链和入链打开,也会在右侧栏显示相关的链接,也能点击跳转。
3.4 白板
再聊聊 Canvas,中文名画布、画板,我更喜欢叫白板。它是在 2023 年 10 月首次出现在 Obsidian 中的,1.4 之前的版本没有。
先瞅瞅官方的介绍:
- Visualize your ideas。将您的想法可视化。
- A playground for thought。思考的游乐场。
- A new way to think。一种新的思考方式。
刚接触 Obsidian 的朋友可能会觉得白板没啥用,心中纳闷:用 Obsidian 不就是来管理自己笔记的吗?要什么白板?
正如官方所言,白板是一种新的思考方式,同时也是一种知识可视化的方式。在白板上能够随意排列、链接、展现笔记、图片,甚至另外一个白板,对比、组合、交叉、推演,不断挖掘笔记与笔记之间、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关系,进行再创造。
与专业的思维导图相比,它没有“逻辑图”、“组织结构图”、“时间轴”、“鱼骨图”、“矩阵图”等辅助思考的工具,仅仅是一张无限大的空白画板。
没有束缚,无限自由。
可以想象一下,化身警察或侦探,盯着白板上的各个嫌疑犯(笔记),追踪它们之间的关系,灵光乍现之间,困扰自己的问题迎刃而解。
管理知识不是目的,用知识创造新的知识,解决遇到的问题才是根本目的。白板就是 Obsidian 这个知识管理利器中又一个探寻本质,组织思考逻辑,展现思考结果的工具。
4、如何打造个人知识管理体系
重新认识完属性、标签、双链和白板,再来谈谈“如何打造个人知识管理体系”这个话题。不管有多少种这个法则,那个原则,知识管理的整体流程基本相同——信息收集,整理存储,检索应用和输出分享。
常用的个人知识管理方法有两大类:分类法和主题法。
分类法是一种“自上而下”的顶层组织法,排列有序,层次分明,按照预先设计好的类别来组织信息。图书馆常用的杜威十进制分类法(Dewey Decimal Classification,简称 DDC)就是其中的代表。
杜威十进制分类法把图书分类十个基本大类:
- 000 - 一般知识:包括计算机科学、信息与知识、图书馆学等。
- 100 - 哲学与心理学:涵盖哲学、逻辑学、伦理学和心理学等领域。
- 200 - 宗教:涉及宗教的一般性作品,以及关于不同宗教信仰的内容。
- 300 - 社会科学:如经济学、政治学、法律、教育、社会问题等。
- 400 - 语言:包含语言学、字典、语法书等,特别强调非英语的语言。
- 500 - 自然科学与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生物学、数学等自然科学领域。
- 600 - 技术与应用科学:医学、工程、农业、家庭经济等实用技术。
- 700 - 艺术与娱乐:美术、音乐、戏剧、摄影、体育等。
- 800 - 文学:各国文学作品,诗歌、小说、戏剧等。
- 900 - 地理与历史:地理、旅行、传记、历史等。
每个大类之下再细分出更详细的次级分类,自上而下,层层往下分类整理。好处很明显,类别分明,你想查小说故事就不会翻开【自然科学与数学】文件夹。
不足之处也很明显,需要实现设计层级分类,遇上跨学科的信息就不知道该归类到哪个文件夹里。现实中,我们进行分类的时候往往很随便,不像杜威十进制分类法这么严谨,结果查找资料时就很头疼。
主题法则是以关键词或主题词为基础进行划分,形式更加灵活,没有固定结构,针对的不是学科领域,而是文献笔记内容。它能灵活地组织内容,不受固定分类限制,就是需要不断维护更新主题词表,每次维护可能都要对文献笔记进行调动,重新归类。
这两种方法优点和缺点都很明显,取其长处,避其短处,脱胎于两者的其他知识管理方法也有很多,比如 PARA 法则,全称为 Projects, Areas, Resources, Archives(项目、领域、资源、归档)。
项目是指那些具有明确目标和截止日期的任务或活动,可以是活动分析报告,也可以是家庭装修方案。
领域是指那些需要持续关注和投入的责任区域或重点关注领域,比如职业发展、人际关系等,简而言之就是一个个主题。
资源则包含了可能在未来提供参考或输入的主题材料。这些材料可以是参考资料、灵感想法、阅读清单、研究报告等,就是我们收集来的信息资料。
归档是收纳了已完成或不再活跃的项目、信息资料,就是用来存储已完成或未完成的项目,方便想起时能够回看。
PARA 方法的核心逻辑是重行动,轻分类,吸收知识,加速推进,及时完成任务是重点,信息分类存储相对没有那么重要。若想要详细了解,请参考《打造第二大脑》一书。
除了 PARA 之外,卡片盒笔记法也是一种有效的知识管理和笔记系统,它把知识分为三类笔记:
- 永久笔记:承载经过深思熟虑后的独立完整的想法、知识。
- 文献笔记:从书籍、文章等各类渠道收集提取的重要知识点。
- 临时笔记:记录瞬间想法、灵感或待办事项的片段。
卡片盒笔记法也叫卢曼笔记法,源自德国社会学家尼克拉斯·卢曼(Niklas Luhmann),因其利用此知识管理方法写出众多有深度影响力的学术著作而闻名。
我选择的基础知识管理法就是卡片盒笔记法,使用下来的感受就是:此法易学难精,形式易学,精髓难得。
其实,不管是哪种知识管理方法,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
- 在我遇到问题时,能不能快关联起相关知识;
- 在我想起某知识点时,能不能快速搜索找到;
信息收集,整理存储,检索应用,输出分享,这是完整个人知识管理体系的流程。信息搜集的重点在于渠道和个人偏好,检索应用需要针对具体问题,输出分享比较简单,都不是我今天想说的重点。
这篇文章比较长,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它的的标题——Obsidian 底层逻辑:属性、标签、双链和白板,成功打造个人知识管理体系的四大基石。
今天主要想分享的是信息在整理存储这个环节。它是知识管理体系的底层,也是下一步知识应用的基础。万丈高楼平地起,想要高效运转个人知识管理体系,就需要在知识整理存储环节下功夫。
知识整理存储的好,提取的时候才方便、快捷、有效。
我的知识管理体系大框架是模仿卡片盒笔记法,分类永久笔记、文献笔记和临时笔记。小细节则全靠 Obsidian 的属性、标签、双链和白板支持。
Obsidian 软件的属性赋予笔记更多数据,可以添加标签,也可以按主题分类。标签能够穿透文件夹层级,是另外一种的主题法。
标签相对于属性中的主题分类更加严格,是我自己的“主题词表”,而主题分类相对自由,没有那么严格。
属性和标签二者配合,承载着卡片盒笔记系统大框架下的二次详细分类。换句话来说,卡片盒笔记系统是我居住的房子,属性和标签就是主卧、次卧、客厅、厨房、卫生间。
如果把一件件物品当作笔记,双链就是它们在整个房间的储存位置,我脑海中的记忆网络。想找某本书, 就会先走到书架前,然后再按照书名(笔记名称)翻找。
而白板就像是客厅地板,每次卫生大清洁时,都会被随意堆放各种东西。清扫结束,再根据需求,尝试把某个东西摆放到老或新的位置,比如现在天冷了,就把保温热水壶从厨房放到书桌旁边,想喝水了不用起身,伸手可倒。
说这么多,其实就是想帮助大家更深刻地认识属性、标签、双链、白板这四大基石。它们并不仅限于 Obsidian,换一个有类似功能的软件,你也可以快速地重新搭建起个人知识管理的整理存储部分。
其实,与 Notion、印象笔记、思源笔记相比,Obsidian 的最小颗粒度是标题,不是文本行,也不是最小的“块”。因而,虽然搜索关键词也能定位到文本行,但是搜索效果相对不是那么令人满意。
因而想要更好地整理存储,今后更方便地筛选提取,需要对标题进行一定的规范。知识图谱展示的终究是笔记名称。
笔记名称命名最常用的几种格式:
- 主题——就是单个关键词或主题词,比如琼瑶、巴金、PARA 法则、零食运动;
- 主题+关系——关系主要有四种:关联、比较、影响和应用。比如 PARA 法则使用技巧。
- 主题+关系+主题——分类法与主题法的区别。
命名方法虽然没有固定的规则,但也有 2 条不是规则的规则:1、尽量用主题概念词;2、符合自己的搜索习惯。
基于 Obsidian 的颗粒度和双链,结合我使用感悟,再给大家一点关于笔记文档长短方面的建议。
笔记文档不要太长,不要像我这篇文章一样,即讲什么是个人知识管理,又讲怎么理解 Obsidian,还讲属性、标签、双链、白板四大功能,最后又讲个人知识管理几种常见方法。
真的是太长了。
一篇笔记讲清楚一个概念即可,比如 PARA 法则是一个笔记,卡片盒笔记法是一个笔记,分类法是一个笔记,主题法是一个笔记。分类法与主题法的区别是另外一个笔记。
把长笔记变成短笔记,如果这篇文章是 1 个颗粒度,信息收集完,整理存储时,在我个人知识管理体系中应当拆分出 10 个,甚至 15 个颗粒度。
知识是需要流动的,流动的知识才是有活力,有创造力的。在 Obsidian 中,它们就是沿着双链构成的知识网络流动的,越小的颗粒度(越小的知识点)关联的节点越多,流动速度越快,创造力也越强。
关于 Obsidian 底层逻辑的思考和分享就到这里,感谢认认真真看到此处的朋友,你们是好样的。
不知道有没有朋友注意到我的日志模板属性和资料模板属性外观的细微差异。
最后送大家2个关于美化方面的 CSS 代码片段。
- 隐藏“笔记属性”和“添加笔记属性”
用来去除”笔记属性“四个字以及隐藏“添加笔记属性”按钮,具体操作如下:
桌面新建文本文件,将这两行代码粘贴进去,再将文件另存为 .css 结尾的 CSS 文件,然后将此 CSS 文件粘贴到 .obsidian 文件夹下的 snippets 文件夹内部后,就能在 obsidian 设置【外观】最下面【CSS 代码片段】中找到啦。
.metadata-properties-heading{display:none}
.metadata-add-button{display:none}
2. 图片显示描述
关于图片下方显示描述内容的代码块,有 2 个,分别是外观下的“所有的图片都能在下方显示描述”和“图片描述中以&开头的内容会被显示在图片下方”。
所有的图片都能在下方显示描述--代码块:
.internal-embed.media-embed.image-embed.is-loaded[alt]::after {
content: attr(alt);
text-align: center;
color: var(--text-accent);
display: block;
margin-bottom: 1.5em;
}
图片描述中以&开头的内容会被显示在图片下方--代码块:
.internal-embed.media-embed.image-embed.is-loaded[alt^="&"]::after {
content: attr(alt);
text-align: center;
color: var(--text-accent);
display: block;
margin-bottom: 1.5em;
}
想要偷懒的也可以关注我,回复【CSS】领取 3 个 CSS 文件。将它们复制粘贴到 .obsidian 文件夹下的 snippets 文件夹内部后,重新启动 Obsidian,就能在设置【外观】最下面【CSS 代码片段】中找到啦。
————
这是近期的其他文章:
Obsidian插件盘点:亲身实践后,推荐这7类42个
Obsidian信息收集:1个需求,2个方法,3个工具
Obsidian附件管理:从理念到工具,再到应用
免责声明:本文由卡卷网编辑并发布,但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只提供分享给大家。
相关推荐

你 发表评论:
欢迎